角咬鹃(英文名:Eared Quetzal,学名:Euptilotis neoxenus),是咬鹃目咬鹃科角咬鹃属的大型鸟类。以山地松林和松橡树林为家,主要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的Sierra Madre Occidental山脉,偶尔在东南亚利桑那州作为稀客出现。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两侧的细长耳羽,通常不易在野外观察到。雄鸟的头、喉为暗黑色,胸呈青铜绿色,腹部及下尾覆羽鲜红,背及上翼覆羽绿至蓝绿色。雌鸟相似但色泽较淡,幼鸟则有更广泛的黑色下尾覆羽。
外形特征:角咬鹃体型较大,长度约33至36厘米,具有一副短而粗的喙和宽阔的方形尾巴。雄鸟头部黑色,胸部青铜绿色,腹部及下尾覆羽鲜红,背部及上翼覆羽绿至蓝绿色,尾羽上部蓝绿色,下部白色。雌鸟头部、胸部及上腹部灰色,下腹部红色较浅。幼鸟头部及胸部褐色,下尾覆羽大部分为黑色,仅尾端有白色。两性均具有细长的耳羽,但野外很难察觉。
鸣叫特征:角咬鹃的叫声独特,包括一系列音量渐增的哨音,低强度的尖叫声逐渐升高,响亮的尖叫声以"chuck"结尾,以及飞行中发出的尖锐笑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中高海拔的松林、松橡树林及松常绿森林,高度介于1700至3000米之间。它们偏好沿溪流的森林地带。角咬鹃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果实为食,包括马德龙树的红色果实。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或悬停摘食。
生长繁殖:角咬鹃在树洞中筑巢,通常选择旧啄木鸟的洞穴,巢位高度5至9米。巢内无衬垫,孵化期和育雏期较长,分别为28至31天和17至21天。巢址可能位于松树、冷杉、枫树或白杨树。
区别辨识:角咬鹃与同域的其他咬鹃相比,体型更大,头部较小,喙呈灰蓝色,色彩模式独特。与高山美洲咬鹃和优雅美洲咬鹃相比,尾部下侧的白色部分更多,且无条纹。雄鸟三者的红绿相间的外观相似,但在当地居民眼中,它们通常不被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的Sierra Madre Occidental山脉,偶尔出现在美国东南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东南部。
其他:由于栖息地受伐木影响大幅减少,角咬鹃面临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角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