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英文名:Fork-tailed Swift,学名:Apus pacificus),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雨燕属体型最大的成员,别名“叉尾雨燕”。通体近黑,喉略浅,腰具醒目的白色横带;长翅深叉尾,飞行姿态呈折纸般的棱角感。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日本、中国东部及菲律宾北部,越冬于马来西亚、印尼、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迁徙时集大群,发出尖锐颤音。近期研究将其与库克氏雨燕、布莱氏雨燕及藏雨燕拆分为独立种。
外形特征:体长17–19.5厘米,翼展修长,尾长而深叉,外缘几乎从身体直线延伸。通体黑色,上体黑褐,腰呈宽20 mm左右的纯白色“U”形带,延至后胁;尾上覆羽黑色微缘淡色。翼黑色,初级飞羽与覆羽色最深,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羽缘稍浅。喉具大型三角形白斑,新鲜羽时明显,磨损后变灰;胸腹部黑色羽缘白,呈鳞状斑驳,下腹磨损后斑驳尤甚。翼下覆羽黑色具淡色羽缘,飞羽基部色浅显半透明。幼鸟似成鸟,但次级飞羽及最内侧初级飞羽具白色羽端。
鸣叫特征:最常见叫声为尖锐、刺耳、带哨音的连续颤音“srreeeeerrr”,频率3–6 kHz,每秒9–20个音节,持续约1秒,比普通雨燕略低沉;迁徙途中亦发出短促的“srree”声。非繁殖期通常寂静。
生活习性:繁殖地横跨南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至菲律宾北部,越冬于低地至3 000 m的热带地区,常出没于城镇上空。迁徙距离极长,春秋两季经巽他群岛、婆罗洲、苏拉威西、马鲁古、小巽他群岛及新几内亚;少量迷鸟西至欧洲、非洲塞舌尔,东至阿拉斯加,南至麦夸里岛、新西兰安蒂波德斯群岛。觅食高度多在林冠上方180 m以上,亦可在开阔地130 m左右,与针尾雨燕、小白腰雨燕等混群。以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主,黄昏可觅食至午夜。
生长繁殖:繁殖期6–8月,群体营巢于山地悬崖、海崖及人工建筑物缝隙。巢为半杯形,由植物碎片、羽毛、塑料袋等混唾液粘附于垂直或斜面。每窝1–3枚卵,卵24.0–27.5×16–17 毫米,双亲共孵17天,育雏40.5天;黄海某岛繁殖成功率73.5%,每对年均育雏1.24只。
区别辨识:与其他白色腰雨燕区别:体型更大,翅膀更长,尾叉更深,头更大;胸腹鳞状斑明显。与曾为独立种的华西白腰雨燕、布氏白腰雨燕、印支白腰雨燕极为相似,需结合分布及细微形态区分;与非洲白腰雨燕相比,后者体型纤小,尾叉更细,腹斑不明显。与小白腰雨燕相比,后者体型小,尾方形,飞行拍翅更急促。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伯利亚南部及东部、堪察加、日本北部、朝鲜半岛、中国东部至广东及台湾、菲律宾北部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非繁殖区: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偶至印度东北部。
其他:直至近年方发现于菲律宾北部繁殖;2007年分子研究建议将其拆分为4个独立种,但目前 Avilist 2025 仍未分拆。与暗背雨燕亲缘最近,历史曾视为同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