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针尾雨燕(英文名:Böhm's Spinetail,学名:Neafrapus boehmi),是雨燕目雨燕科白腹针尾雨燕属的鸟类。亦被称为蝙蝠般的针尾雨燕,以德国动物学家Richard Böhm命名,分布于非洲东部及东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等地,偏好栖息在有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的地带。
外形特征:体型小巧,翼展宽大,拥有独特的大型头部和极短的方形尾巴,尾羽末端的棘状突起可达3.5毫米,上体呈黑褐色,有明显的白色臀部斑块,较白腹针尾雨燕更宽。下体白色,喉部灰色,两胁黑色,sheppardi亚种略小,喉下部更淡,下体羽轴明显,新鲜尾羽边缘白色。
鸣叫特征:发出独特的'sitsitsit-see-tsew'或'sitsitCHE-chew'声,还有高音'srree-srree-seeep'。
生活习性:常见于低地环境,海拔主要低于600米,偶尔在900米(津巴布韦)和1300米(坦桑尼亚)高度。偏爱开阔、干燥、落叶性的原生稀树草原林地,常与多种锯翅燕(Psalidoprocne)、斑喉针尾雨燕和非洲棕雨燕混群。在觅食时,常靠近大树飞行,以昆虫如飞虫、甲虫和蚂蚁为食。
生长繁殖:在肯尼亚1月或2月产卵,坦桑尼亚4月,刚果10月,赞比亚9月至10月和1月,安哥拉2月,津巴布韦5月和12月。筑巢于地下,如井或坑洞,通常位于Brachystegia林地,深度3至9米。每季新建U形巢,由2至3厘米长的树枝构成,内衬1至2根羽毛,巢宽60至80毫米,深25至65毫米。产卵3枚,孵化期约14天,雏鸟3周全羽化,4周后可离巢攀附于巢旁墙壁,飞行能力在5.5至6周成熟。可能双窝繁殖,雌鸟可能需2年后才性成熟。
区别辨识:与其他针尾雨燕相比,伯氏针尾雨燕拥有最短的尾巴。与萨氏针尾雨燕的分布范围不重叠。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南非被列为红数据物种,估计1984年不足50对,近年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北区有记录。在马拉维的Lengwe国家公园以少量存在。
地理分布:非洲东部和东南部,具体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伯氏针尾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伯氏针尾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