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雨燕

Scarce Swift Schoutedenapus myoptilus

珍雨燕(英文名:Scarce Swift,学名:Schoutedenapus myoptilus),是雨燕目雨燕科珍雨燕属的鸟类。本属唯一物种。在非洲的Afromontane线、阿尔伯丁裂谷山地森林、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等地呈分散分布。曾被认为与斯氏雨燕是两种不同的物种,但现在斯氏雨燕被认为是珍雨燕的一个较暗的亚成体或幼体。

外形特征:珍雨燕体长约16.5厘米,体重28至30克。具有细长而深叉的尾巴,外观上如同一根针般纤细,头部圆润,翅膀细长且从二级飞羽处急剧收窄。全身羽毛呈现均匀的灰褐色,背部略微显现出帽子状的外观,下体有淡灰色喉咙,胸腹部为中棕色,其余部分为深棕色,接近巧克力色。与非洲白腰雨燕相似,但整体显得不那么流线型,飞行姿态不如Apus属的其他成员优雅。

鸣叫特征:非常爱鸣叫,其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是一串金属质感的‘tic’音,通常由几个极短的颤音开头,接着是弱而鼻音的和谐颤音,持续约一秒钟,以额外的‘tic’音结束。整体上,这种声音可能类似于家燕的叽叽喳喳声或是欧金翅雀的叫声,如果快速重复且频率最高时,听起来像是普通雨燕的尖叫。

生活习性:通常栖息在潮湿的高地,偏爱峡谷、瀑布和常绿森林之上。在海拔500至2500米之间被记录到,偶尔在高达3030米的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的斯佩克山冰川上也有发现。在刚果东部的Kamituga和Tubangwa地区,10月至12月较为罕见或不存在,但在相邻的高地上全年可见。在埃塞俄比亚的所有记录都发生在6月至9月。在喀麦隆西南部山区新发现的种群可能是季节性迁移至比奥科岛。

生长繁殖:繁殖活动似乎在9月至12月期间在津巴布韦发生,鸟类进入岩石峭壁上的较大裂缝。性器官分析显示在刚果地区繁殖可能发生在2月和9月,而在乌干达的Moroto山、肯尼亚的Kapenguria以及马拉维的Mlanje山,观察到繁殖期的鸟类。在马拉维的三个地点,10月至12月期间频繁观察到空中交配。在莫桑比克的Namuli山,繁殖活动可能发生在11月底。巢穴尚未被记录,但由于其栖息地的难以到达性,一般认为它们在悬崖面、岩石裂缝或靠近高山瀑布的地方筑巢,但也有证据表明它们可能在森林树木中筑巢。

区别辨识:非洲白腰雨燕相比,珍雨燕看起来更暗。在形状上与非洲白腰雨燕相似,但缺乏白色的喉咙和臀部斑块。可能与非洲黑雨燕普通雨燕混淆,但珍雨燕拥有更瘦长的身体,更长更细的尾巴,以及更弱的飞行风格。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珍雨燕在非洲东部和中东部地区有分布,具体包括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乌干达、赞比亚。在喀麦隆的Manenguba山和喀麦隆山均有记录,其中在喀麦隆山非常常见。在乌干达的基巴莱国家公园、布隆迪的基比拉国家公园和马拉维的Nyika国家公园中也有报告,这些地区珍雨燕较为常见。

其他:在安哥拉的记录未明确归类为某一亚种,但考虑到样本最有可能属于poensis亚种。珍雨燕的分散分布和众多超出已知范围的记录表明,其实际分布范围可能比目前所认为的更广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珍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珍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