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金丝燕

Edible-nest Swiftlet Aerodramus fuciphagus

爪哇金丝燕(英文名:Edible-nest Swiftlet,学名:Aerodramus fuciphagus),是雨燕目雨燕科金丝燕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其独特之处在于所筑巢穴由凝固的唾液制成,这种巢穴是中式美食燕窝的主要原料。体长约12厘米,上体黑褐色,下体灰褐色,腰带斑色稍浅。分布于中国、泰国、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等地。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的金丝燕,体长11.5-12.5厘米,体重8.7-14.8克。上体深黑褐色,尾部深叉,尾叉占尾长的10%-19%,尾羽基部色泽较淡,腰带斑较浅。下体颜色从喉部最淡的灰色渐变为更深的褐灰色,尾下覆羽黑色。脚短,趾部分裸露或轻覆羽毛。亚种germani具有明显浅色腹部和宽阔的白色臀部。

鸣叫特征:飞行时发出连续的嗡嗡鼻音,如'zzreeew'或双音节的'zi-reeew',追逐时尤为显著。巢中的鸟儿会发出一系列柔和的叫声,包括哀婉的'wee-wee-wee-wee...'、干燥的'chi-chit'声和快速的咔哒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森林边缘、海岸线、内陆和高海拔地区,高度可达2800米。常在海上岛屿附近活动,甚至远航至开阔海域。以群居方式生活,经常形成大群,与其他种类的雨燕和燕子混群。主要食物为飞蛾、甲虫和夜行昆虫,平均觅食高度在森林地带约为57.5米。黄昏时段最为活跃。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3月至4月,记录显示在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的繁殖期。在马来西亚,繁殖可能全年发生,但产卵集中在10月至12月和2月,孵化期主要在旱季的11月至3月。在洞穴深处或类似结构中集体筑巢,包括人造建筑,常见于城市区域。巢穴呈托盘状,由纯净的硬化唾液制成,不含杂质,筑巢需时39-55天。每次产2个哑光白色的蛋,间隔约3天,孵化期分别为25.5天和22.5天,离巢期为43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金丝燕种类如大金丝燕苔巢金丝燕相比,爪哇金丝燕的尾叉比例较小,不到13%。亚种之间在羽毛颜色和尾部对比度上有细微差异,如germani亚种的腹部和臀部颜色明显较浅。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物种,保护级别为Ⅱ级。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和澳新界,从安达曼群岛至小巽他群岛,包括东南亚的多个岛屿和沿海地区。

其他:其巢穴被采集用于制作昂贵的燕窝,导致某些地区的过度采集,如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的种群被评估为极度濒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爪哇金丝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爪哇金丝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