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金丝燕(英文名:Glossy Swiftlet,学名:Collocalia esculenta),是雨燕目雨燕科侏金丝燕属的鸟类。体型微小的雨燕,分布于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其上体光泽明显,常显蓝绿色调,腹部白色,飞行时动作轻盈如蝙蝠,常与同类混群飞翔。该鸟种广泛出现在多种生境中,尤其偏好湿润地区。
外形特征:白腹金丝燕体长9–10厘米,体重5–11克,尾部呈方形,上体具强烈光泽,通常呈蓝色,喉部棕色,腹部白色,侧腹带斑点,尾下覆羽深色。不同亚种的臀部白色程度不一,部分亚种下方几乎全黑,缺乏白色腹部。翼尖圆润,下翼黑色,尾部圆而微凹,尾端有细微的白色面板。
鸣叫特征:较为沉默,最常听到的是重复的、沙哑的、类似电子声的“krrr”或“churrr”叫声,通常在巢穴或栖息地附近听到。也会发出更长的多音节叫声,具有相似的音质,类似短暂的沙哑歌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环境,包括森林、森林边缘及非森林地带,常见于人类居住区附近。偏好湿润环境而非干旱地带。在低地雨林区活动,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4500米不等,但在较低海拔更为常见。在森林内部,如圣塔伊莎贝尔岛,活动高度低于400米。在马来半岛,觅食高度平均为52.8米(森林环境)和68.0米(开阔地带),33%的觅食活动发生在距植被10米范围内。以膜翅目昆虫为主食,辅以双翅目、鞘翅目、等翅目和其他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2月至3月于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产卵期从3月至8月,高峰在4月。筑巢时间因地区而异,如在苏门答腊、弗洛雷斯岛等地。巢由苔藓、根须、地衣等植物物质通过唾液固定在垂直或陡峭的表面上,巢型多样,单个或成群。每窝产2枚蛋,孵化期19至24天,平均21.5天。幼鸟喂养频率高,平均繁殖成功率57%,每巢平均成功育雏1.1只。
区别辨识:白腹金丝燕较Uniform、Papuan、Bare-legged、Mayr’s、Mountain、White-rumped Swiftlets更小且翼更短。与Edible-nest、Sulawesi、Seram、Halmahera Swiftlets的区别在于白色的腹部和飞行姿态。亚种间在颜色和斑纹上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白腹金丝燕在其分布区内通常数量丰富,但在新几内亚的干旱地区较为稀少。在苏门答腊、瓦努阿图等地常见,但在新不列颠西部和所罗门群岛某些区域较为罕见。在多个保护区中均有分布,如婆罗洲的基纳巴卢国家公园和爪哇的Gunung-Gede/Pangrango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和澳新界,从印尼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及周边岛屿。在澳大利亚有迷鸟记录。在南婆罗洲仅在非繁殖季节被记录。
其他:白腹金丝燕的巢穴构建独特,使用分泌的粘胶将草状物固定于表面。在安达曼群岛,曾被视为恢复濒危的爪哇金丝燕种群的可能寄养父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腹金丝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腹金丝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