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腰金丝燕

Grey-rumped Swiftlet Collocalia marginata

灰腰金丝燕(英文名:Grey-rumped Swiftlet,学名:Collocalia marginata),是雨燕目雨燕科侏金丝燕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多种生境,包括人类居住区。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灰白色的腰部和蓝黑色的上部,带有光泽。分布于菲律宾的某些岛屿,自然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灰腰金丝燕体长9-10厘米,体重5-11克,拥有方形的尾巴,上身呈暗蓝色,带适度的绿色光泽。腰部较淡,因尾羽覆羽的白色边缘而显得更明亮。喉咙和上胸部为灰色,带有精细的白色鳞片状斑纹,逐渐过渡到下胸和侧翼的较大灰白色箭头状图案,腹部转为白色。部分个体的脚趾后方可能有小簇羽毛。

鸣叫特征:通常较为安静,但在筑巢或栖息地附近会发出重复的、喉音浓重的‘krrr’或‘churrr’声,类似电击声。此外,还会发出较长的多音节叫声,音质相似,如同短促的刮擦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样化的环境,偏好湿润地区而非干旱地带。在新几内亚低地雨林区常见于森林、森林边缘和非森林地带。在马来西亚,平均觅食高度在森林环境中为52.8米,在开阔地带为68.0米,33%的觅食活动发生在距植被10米范围内。饮食以膜翅目昆虫为主,占55.2%,其次为鞘翅目昆虫34.0%,等翅目昆虫1.8%,双翅目昆虫2.1%,以及其他种类6.9%,平均猎物大小为4毫米。常形成大而松散的群落,与其它雨燕和燕子混群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2月至3月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产卵期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吉隆坡从3月至8月,高峰在4月;在苏门答腊岛为3月和6月;在佛罗雷斯岛从3月至9月;在苏拉威西岛南部为11月;在布鲁岛为9月;在瓦努阿图从6月至2月。巢穴多为单个或集群,有时数量巨大。巢由苔藓、根须、地衣和其他植物物质构成,通过唾液粘附在垂直或极陡峭的表面上。筑巢周期为19至36天,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19至24天,平均21.5天。幼鸟喂养频率高,平均繁殖成功率约为57%,每对繁殖成功约能抚育1.1只幼鸟。

区别辨识:侏金丝燕相比,灰腰金丝燕略大,腰部的条纹界限不明显。比戈氏金丝燕腹部颜色更浅。不具有回声定位能力,因此选择光线充足的筑巢地点。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在许多受保护区域广泛存在,如婆罗洲的基纳巴卢国家公园和爪哇的贡贡-格德/潘格朗戈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岛屿,属于东洋界。在新几内亚从海平面至4500米的卡尔斯滕兹山脉都有记录,典型分布高度至3600米;在苏门答腊至1500米,但在低地更为常见;在圣伊莎贝尔岛(所罗门群岛)低于400米的森林内部也有记录。

其他:在马来西亚的安邦水库附近的族群曾达到约1万对。在尼科巴群岛,灰腰金丝燕的数量似乎正在增加,而爪哇金丝燕的数量则因过度采集而减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腰金丝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腰金丝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