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凤头雨燕

Moustached Treeswift Hemiprocne mystacea

须凤头雨燕(英文名:Moustached Treeswift,学名:Hemiprocne mystacea),是雨燕目树燕科凤头雨燕属的鸟类。以其显著的空中觅食能力著称。这种大型、长尾的雨燕常见于低地和山麓森林边缘。

外形特征:体长28-31厘米,体重56-79克,头部略具冠羽。飞行时展现长而细的翅膀,翼后缘黑色,有一条白色线条,尾部深叉且长,通常保持尖端。停歇时可见面部两侧两条白色羽毛,雄鸟有锈色耳斑。雄鸟上体蓝灰色,下体较浅,腹部至尾下覆羽常呈白色,脸部黑白对比鲜明,耳羽颜色变化不定。雌鸟与雄鸟相似,仅耳羽为暗黑绿色。幼鸟头部和身体羽毛复杂地带状分布,基部黑色,前部赤褐色,顶部奶油色到赤褐色,下体基部奶油色。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下降音调‘kwik!kwik!kwik!’或向下猛禽般的‘kweeuu!’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红树林高处树冠、海滩林地、零散树木和树林边缘,以及俯瞰开阔地带的内陆森林边缘。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海拔1580米,偏好黄昏和黎明觅食,偶尔在黑暗中活动。主要以飞行中的节肢动物为食,如蜜蜂、蚂蚁、半翅目昆虫和甲虫。通常从裸露的树梢出发,进行长时间的空中觅食,返回固定树冠,有时贴近地面捕食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活跃筑巢记录全年皆有,但3月除外。巢穴为羽毛和植物材料与硬化唾液制成的小盘状结构,固定于高枝上,偶尔位于近垂直表面。每次产一枚蛋,尺寸约29-33毫米×20-21毫米,两性共同孵化,孵化和育雏期超过60天,有记录显示可能在同一巢穴中育有第二窝。

区别辨识:在分布范围内无其他树燕科鸟类。与白腰雨燕相比,具有更深的尾叉、更长的尾巴、无喉部和臀部白色,头部图案显著,飞行姿态不同。各亚种主要在体型和体色上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尼北部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遍及澳新界的多个岛屿。

其他:须凤头雨燕的羽毛更换模式对于其敏捷飞行和成功捕食至关重要,这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须凤头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须凤头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