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肩夜鹰(英文名:Black-shouldered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nigriscapulari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雌雄异型鸟类。主要特征为上体暗褐色带红褐色调,颈部有宽阔的肉桂色颈圈,翼部黑色较小覆羽,余部棕色斑点,肩部黑色覆羽边缘带淡黄色,喉部白色斑块,下体红褐色至肉桂色,腹部和两胁变为肉桂色。雄鸟具小白色翼尖斑点和尾羽外侧宽白色尖端;雌鸟翼尖斑点较小。
外形特征:黑肩夜鹰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整体呈暗褐色,带有红褐色色调。上体覆盖着红褐色颈圈,翼部黑色较小覆羽,其余翼部覆羽棕色斑点,肩部覆羽黑色边缘带淡黄色。喉部有白色斑块,下体颜色从红褐色至肉桂色,腹部和两胁逐渐变为肉桂色。雄鸟特征包括翼尖四枚外侧初级飞羽上有小白色斑点,以及最外侧两根尾羽的宽白色尖端;雌鸟的白色标记通常较小。幼鸟弱化版的成年雌鸟外观,头部顶冠有少数短黑纹,翼尖无白色,代之以小型肉桂色斑点,白色喉部斑块较小。
鸣叫特征:雄鸟的歌曲在黄昏、黎明和月光之夜从低枝或高树顶发出,甚至从象草茎上,是一种颤音、音高均匀、双音节的液体哨声,频率在1.2至2.2千赫之间,持续1.4秒,每5至8秒重复一次,持续长时间。歌声前常有一系列快速单调的werp或weet音符,重复规律至少12.5秒,每秒4.1个音符。叫声包括柔和的chuk或tuc音,经常在飞行中发出,有时连续发出多达十个或更多的双tuc-tuc声音。
生活习性:黑肩夜鹰栖息于低地森林边缘,包括浓密的林地、画廊森林、雨林、二次生长林和稀疏树木的草地或石质山坡,甚至花园中带有半异域森林。活动范围从海平面到约1450米,偶尔可达约2000米。夜间捕食昆虫,包括蛾子、甲虫和其他昆虫,通过在树间或开阔地带、草坪上空或山丘上方的2至20米高空捕猎。可能为留鸟和定居种。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可能在5月的冈比亚,4月的科特迪瓦,5月(雌鸟有活跃卵巢)的中非共和国,11月至12月的喀麦隆,8月至12月(9月和12月发现雏鸟)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部,4月至8月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1月至2月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巢筑于地面,通常在树叶堆中,蛋数1至2枚,椭圆形,浅粉色或奶油色,带有红褐色和灰色斑点,标记通常集中在钝端周围,尺寸为21.0至30.1×18.0至21.4毫米。
区别辨识:与非洲夜鹰、灰头夜鹰和卢旺达夜鹰(C. ruwenzorii)相比,黑肩夜鹰更红褐色,翼部覆羽图案更鲜明,红褐色颈圈,翼尖白色斑点较小。与非洲夜鹰的绝对区别在于黑肩夜鹰的翼尖白色斑点仅限于第9初级飞羽的内网,头冠上的暗纹较少,翅膀较短。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分布零散,从冈比亚、塞内加尔和西部塞拉利昂向东穿过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到南苏丹东南部和肯尼亚西部,可能还有坦桑尼亚西北部,向南至刚果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南部。记录显示在贝宁、多哥、加纳、尼日利亚南部、喀麦隆西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西部和南苏丹极地常见。
其他:黑肩夜鹰与非洲夜鹰关系密切,过去常被视作同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肩夜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肩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