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小冠雉

East Brazilian Chachalaca Ortalis araucuan

巴西小冠雉(英文名:East Brazilian Chachalaca,学名:Ortalis araucuan),是鸡形目凤冠雉科小冠雉属的鸟类。与白色的腹部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的多种森林环境中,包括次生林、Caatinga灌木丛和沿海森林。

外形特征:巴西小冠雉长约50厘米,头顶至颈背呈暗红褐色,背部棕色带有红褐色的臀部;喉部有红色裸皮,下喉及胸部为深棕色,饰有显眼的白色斑点(羽毛尖端),其余腹部白色,腹侧橙黄色;眼睛深棕色,周围有一片蓝灰色裸露皮肤;喙暗蓝色;腿深粉红色至灰色。两性相似,雄鸟的喉咙和胸部标记更偏黄褐色(而非白色)。幼鸟整体更偏棕色。

鸣叫特征:其叫声非常响亮,重复发出类似‘哈嘎-GAA-戈克’的嬉戏式二重唱,持续不断。

生活习性:它们通常在小群体中活动,数量少于八只,主要在树上觅食,偶尔会下降到地面。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次生林、Caatinga灌木丛和沿海森林,以及大西洋森林。以水果和其他物品为食,饮食可能与其他凤冠雉相似。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有限,活跃的巢穴在2月初被发现,三只大约一个月大的雏鸟在五月被捕获。在圈养条件下,一对巴西小冠雉尝试了四次繁殖,共产下十枚蛋,其中有七只幼鸟成功离巢。巢穴建在Myrcia树顶的枝叉中,高度约3.2米,巢浅且未加衬垫,可能是由干枝和树叶构成。一窝三枚淡白色蛋,大小分别为53.4×37毫米、55.4×38.4毫米和56.3×39.7毫米,重量39.75克、43.25克和46.75克。孵化期约为29-30天,显著长于先前对该属物种估计的21-24天。雏鸟在孵化几小时后即可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鳞斑小冠雉相比,巴西小冠雉具有更少的栗色尾巴底面,羽毛基部更多灰黑色(3级差异);臀部更红褐色(2级差异);以及棕色而非黑色的冠羽(2级差异)。叫声也有差异。与哥伦比亚小冠雉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小,胸部鳞状图案更宽泛模糊,头部顶部和颈背呈暗红褐色而非蓝灰色,背部呈棕色而非橄榄色。与点斑小冠雉的区别在于头部顶部和后方呈暗红褐色而非暗棕色,后头部的箭头形、淡色尖端的羽毛,腹部白色至灰白色而非黄褐色,以及腹侧橙黄色而非栗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可能相当大;没有快速下降的迹象。在其分布范围内相当常见,即使在人口密集地区也很普遍。尽管能较好地适应次生栖息地和人类活动,但仍报告了局部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狩猎。它出现在一些保护区,例如Espírito Santo的Sooretama生物保护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西东部,从东北部Rio Grande do Norte州的Pernambuco和Paraíba南部到Minas Gerais和Espírito Santo东部。

其他:过去曾被认为是鳞斑小冠雉的一个亚种,也被认为与小冠雉黄眉小冠雉同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巴西小冠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