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塚雉(英文名:Melanesian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eremita),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这种体型较大、头部较小的鸟拥有独特的比例,全身羽毛大多呈暗色,腿和头部也是深色,但在良好的光照下可见黄色喙和前额上带有红色裸露皮肤的小型淡灰色冠羽。广泛分布于梅拉尼西亚地区的岛屿,偏好高树密林下的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红斑塚雉成年体长约34至39厘米,体重介于雄鸟500至810克,雌鸟395至925克之间。两性外观基本相似,尽管雌鸟的腿和脚可能较雄鸟更浅色,且略显亮丽和棕色。幼鸟与成鸟类似,但背部、侧腹和腹部颜色更偏向棕色。其特征是极短的冠羽,全身羽毛非常深沉,通常带灰色调,下翼的灰色部分较为显著,前额和面部部分裸露呈红色,腿和脚的颜色从深灰色到橄榄绿或角质色不等。
鸣叫特征:红斑塚雉极为健谈,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时,会发出奇特的颤音猫叫声,首声较高,随后逐渐降低,如‘ME-ow, meow’。
生活习性:红斑塚雉生活在多种栖息地中,尤其偏爱高树下层开阔的雨林,从海平面到至少1575米的海拔高度。它们倾向于在低地活动,似乎是因为需要深厚的土壤、丰富的落叶和稀疏的下层植被。偶尔出现在沼泽森林、山地森林和次生林中,但频率较低。在小岛上,它们也会在开放区域的低矮密集植被中觅食。红斑塚雉通常在地热区或沙滩上筑巢,有时在陆地上离海岸10公里处筑巢。
生长繁殖:红斑塚雉在西新不列颠岛的繁殖季节为4月至12月,峰值在6月至8月;在萨沃岛(所罗门群岛东部)可能全年繁殖。它们是社群性巢穴筑造者,利用地热区(新不列颠岛、萨沃岛)、日光加热的沙滩(阿德米拉尔蒂群岛)、腐烂树木(布干维尔岛)和树根间的腐烂物质(东所罗门群岛)或树基部下方(温瓦卢岛,尼尼戈群岛)进行繁殖。一些繁殖地的规模异常庞大,相比其他Megapodius物种的繁殖地大得多。在萨沃岛,卵埋在约88厘米深度的沙子中,沙温约为33°C,巢穴宽度25至90厘米,长度30至90厘米。雌鸟可能独自挖掘巢穴。孵化期一般持续6至9周,取决于地面温度。
区别辨识:红斑塚雉在野外容易与新几内亚灌丛雉区别开来,后者具有更复杂的暗色羽毛图案,更大的冠羽,以及头部红色面积更大。此外,红斑塚雉的叫声也有助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卡卡岛(新几内亚东北部北侧)、俾斯麦群岛至所罗门群岛(除伦内尔岛和特莫图岛外)。在新不列颠岛广泛而常见;在其他地方似乎数量较少,特别是在所罗门群岛,虽然目前没有最新的信息。在阿德米拉尔蒂群岛的路岛上,1970年代有数百个地热沙地的巢穴。
其他:红斑塚雉与新几内亚塚雉在卡卡岛和巴加巴格岛上的重叠区域发生杂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斑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