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塚雉

Moluccan Megapode Eulipoa wallacei

摩鹿加塚雉(英文名:Moluccan Megapode,学名:Eulipoa wallacei),是鸡形目冢雉科摩鹿加塚雉属的鸟类。小型冢雉,约31厘米长。其体色橄榄棕色,腹部蓝灰色,尾羽基部白色,虹膜棕色,面部裸皮粉色,喙蓝黄色,腿深橄榄色。背部有红褐色羽毛上带有灰色条纹。幼鸟具棕色羽毛,黑色喙,腿部和榛色虹膜。该物种为印度尼西亚特有种,分布于摩鹿加群岛的山林地带。

外形特征:摩鹿加塚雉体长约31厘米,雄雌相似,体色橄榄至棕色,腹部呈现灰蓝色调,尾下覆羽纯白。虹膜颜色由浅至深棕,喙色绿至黄,面部裸露皮肤呈淡粉至暗肉色,腿和脚为深橄榄色。翅膀上的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呈灰色,与背部红褐色形成对比。幼鸟外观类似成鸟,但头部羽毛更密集。

鸣叫特征:夜间发出响亮的领域二重奏,包括‘ki-ouw kouw, kou - kouw - kouw - kouw’的叫声,其中第一个音节比后面三个更长,有时会被省略。

生活习性:生活在摩鹿加群岛的低地到山区森林,高度范围700至1950米,偶尔下至海岸沙滩产卵。在石灰岩环境中可能更为常见。夜间前往特定海滩产卵,通常在明亮的夜晚活动频繁。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9月至12月在Buru岛,而在北Halmahera岛的高峰时间为3月至5月。采用群居筑巢方式,利用太阳加热的沙滩或火山土壤作为巢穴,深度可达50至100厘米。每只雌鸟能每月产下一枚蛋,有时间隔10至16天。孵化期受温度影响,野外数据未知,但圈养条件下大约97至101天。雏鸟出生时下体棕色,上体带斑纹,类似成鸟。

区别辨识:暗色塚雉橙脚塚雉相比,摩鹿加塚雉体型较小,颜色较浅,没有明显的冠羽,面部皮肤颜色偏淡。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北部和中部,包括Halmahera、Buru、Seram、Ambon、Ternate、Haruku和Bacan,以及西巴布亚省的Misool岛。

其他:摩鹿加塚雉的巢穴常受到人类过度采集的威胁,特别是在产卵高峰期。此外,蛇、巨蜥、猫、猪、野狗和鼠类会捕食鸟蛋,而白腹海雕等猛禽捕食幼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摩鹿加塚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摩鹿加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