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塚雉(英文名:Black-billed Brushturkey,学名:Talegalla fuscirostris),是鸡形目冢雉科营冢雉属的鸟类。大型地面栖息鸟类。主要分布在印尼阿鲁群岛(新几内亚西南)和新几内亚南部的低地雨林中。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全长约51至58厘米,雄鸟体重1325至1400克,雌鸟体重1000至1560克。面部裸露皮肤呈灰色,喙黑色,腿和脚亮黄色至粉红色。头侧裸皮颜色从灰黑色到钴蓝色,虹膜棕色至红棕色。喙色从深棕色至黑色,腿部淡绿黄。幼鸟较小,颜色较暗淡,颈部有褐色斑块,头部被毛发覆盖。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为多个亚种,如occidentis、aruensis和meyeri,它们在大小和裸皮颜色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3至5个非常响亮、上升的号叫声,随后是一个平音或1至3个更慢的下降音符,如'wha-wha-wha-wa hah hah hah',持续2.5至5秒。有时会发出连续的嘈杂笑声,重复的咕噜声,微弱的咔哒声,和低沉的'鹦嘴管舌雀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雨林、季风林和偶尔的画廊林,海拔高度可达800米。在受干扰的森林区域也能发现其踪迹。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以昆虫、幼虫和落果为食,偶尔捕食小蜥蜴。在干燥季节会从森林池塘饮水。
生长繁殖:繁殖活动全年可见,但在低地的湿季(10月至5月)和高海拔(700至800米)的干季(9月至1月)可能有高峰。建造土堆以孵化卵,土堆主要由枯叶和树枝构成,一般位于大树基部,尺寸可达700厘米×540厘米,高度60至100厘米。卵呈浅粉色至暗褐色,雏鸟全身暗棕色,下腹部带锈色,喉部和腹部中央黄色。
区别辨识:与其他类似大小的黑色鸟类共存,但明亮的黄色腿使其易于识别。与红嘴塚雉相比,黑嘴塚雉具有更深的喙和更多裸露的小腿部分。亚种aruensis比指名亚种略大,头部裸皮有时呈绿色。meyeri亚种在大小上接近红嘴塚雉,喙色从角棕色至黑色,尾巴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数量估计在670至67,000只之间,因栖息地转换和退化而减少。在人类稀少的地区被认为安全,但在人口密集区因猎杀而迅速消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尼阿鲁群岛(西南部,新几内亚)和新几内亚南部。在伊里安查亚(西新几内亚)广泛且常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亦广泛分布,但在适宜生境中较为常见。
其他:在印度尼西亚受到法律保护,没有已知的个体被圈养。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嘴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