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塚雉(英文名:Red-billed Brushturkey,学名:Talegalla cuvieri),是鸡形目冢雉科营冢雉属的鸟类。身长可达57厘米,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西北部的Misool和Salawati岛以及Vogelkop半岛西部雪山西部。其特征为红橙色的喙、黄色的眼圈和橙色的腿脚,面部裸露皮肤呈淡黄绿色或黄色。该物种以法国动物学家Frédéric Cuvier命名。
外形特征:红嘴塚雉体长约45至57厘米,体重约1785克,雌雄相似,全身深黑光泽,上体至尾羽最深。头部覆盖着类似鬃毛的黑色羽毛,喙为橙红色,腿和脚为橙色或偶尔黄色,面部裸露皮肤为淡绿黄色或黄色,虹膜呈黄色调。幼鸟颜色较暗淡,头部和颈部羽毛较多,有时翼覆羽和次级飞羽保留有红黑相间的条纹,喙可能为灰褐色。
鸣叫特征:红嘴塚雉叫声响亮刺耳,常听到三音节的“wok-wak!wak!”叫声,首音较低,第二与第三音之间有停顿。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山丘森林,最高可达海拔1600米。当受惊扰时,它们会奔跑逃离,而不是像那样飞向树梢。红嘴塚雉被假定为杂食性。
生长繁殖:红嘴塚雉的繁殖期不详,但在Misool岛11月曾收集到处于繁殖状态的雌鸟,而在北Vogelkop半岛7月收集到处于繁殖状态的雄鸟。它们筑巢于大树底部,巢由树叶和树枝构成,高度从45至135厘米,宽度可达360厘米。蛋壳呈粉棕色,形状与Megapodius属的蛋相似。
区别辨识:与肉垂塚雉相比,红嘴塚雉通常出现在更低的海拔,且具有橙色腿脚。与Yellow-legged Brushturkey的区别在于,后者腿脚更明亮的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Misool和Salawati(位于新几内亚西北的Raja Ampat群岛)、Bird's Head和Neck(北部区域)以及西新几内亚。
其他:尽管在适宜的栖息地中曾经常见,但由于人类密集采集鸟蛋和偶尔猎杀成鸟,加上栖息地退化,红嘴塚雉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嘴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