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草鸮(英文名:Sooty Owl,学名:Tyto tenebricosa),是鸮形目仓鸮科草鸮属的鸟类。中型夜行性猛禽,体羽以深灰为主、密布银白细斑,面部圆盘显著,足淡色而显大。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及新几内亚和亚彭岛,栖息于雨林、湿润桉树林及邻近环境。其鸣声特征为高亢下降的“炸弹哨”声。
外形特征:成鸟体羽深灰至黑灰色,头、背、胸及翼覆羽密布细小白点,形成银灰斑点;面部圆盘心形,外缘色浅而中心近黑,眼周与喙基部最深。腹面深褐至灰色,胸羽具白色次端斑及浅色斑块,呈“人”字形或心形图案;腹部有时带灰白色并具灰褐色横斑。尾羽灰褐,外缘具浅色横斑。虹膜黑色,喙淡灰褐,趾灰褐,爪黑。雌雄同色,但雌鸟平均略深。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唯覆羽绒羽更灰暗。体长32–43厘米,翅长237–343毫米,雌鸟明显大于雄鸟。
鸣叫特征:典型联络声为尖锐、持续数秒、逐渐下降的“炸弹哨”哨音,飞行或栖止时均可发出,夜间每数分钟至数小时一次;繁殖期成对以哨声对唱,并伴以颤音、啁啾、咯咯、嘶嘶、尖啸等多样辅音。幼鸟乞食时发出撕裂布帛般的尖厉嘶叫。
生活习性:栖于海拔自海平面至约4000米的湿润森林,尤喜高大桉树与雨林混交的深谷、老龄林及溪谷,亦利用山龙眼、树蕨、银荆等组成的下层植被。夜行性,采用“栖停-搜索”法猎食,自3–5米高的栖枝俯冲捕食;可全黑夜觅食,亦能在雨中捕猎。猎物以树栖有袋类为主,如环尾袋貂、糖袋鼯、侏袋貂、帚尾袋鼯等,兼食陆栖啮齿类、小型鸟、昆虫。领域性强,成对终年占区,雄雌各据相距200–400米的栖枝。
生长繁殖:终身一夫一妻,繁殖期因地而异,多在3–5月,亦可全年;若条件不利则隔年繁殖。巢筑于胸径逾1米的活树树洞或岩洞,距地10–43米,无内垫,仅积粪球与残骸。每窝1–2枚白色椭圆卵,间隔约4天产下,雌鸟单独孵卵40–42天。雏鸟半晚成性,覆白色至烟灰色绒羽;约3个月离巢,仍依赖双亲3–5个月。人工饲养下寿命20年以上,野外约15–20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大草鸮、草鸮、仓鸮相比,乌草鸮羽色为独特的银黑而非褐、乳白或米白,面部圆盘深灰,斑点更密集。体型亦大于上述种类。亚种间差异:指名亚种tenebricosa体色最暗、体型最大;arfaki体型较小,下体色变异大;multipunctata体型最小、色最浅,斑点更密,雌雄体型差异小。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CITES附录Ⅱ。目前全球种群无准确估计,虽被列为“无危”,但栖息地丧失及猎物减少导致局部衰退。在昆士兰州列为“稀有”,维多利亚州“受威胁”,新南威尔士州“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昆士兰东南部至维多利亚)、新几内亚及亚彭岛。非繁殖区:无明显迁徙,局部幼鸟扩散至附近低地或离岸岛屿。
其他:历史上曾被拆分为乌草鸮与小乌草鸮,现多视为单种内两大亚种群;遗传分析显示其隶属“核心草鸮群”,与大草鸮等近缘。数千年前洞穴巢址持续使用,沉积物记录其猎物组成因人类活动而显著变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乌草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乌草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