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鸮(英文名:Australasian Masked Owl,学名:Tyto novaehollandiae),是鸮形目仓鸮科草鸮属的鸟类。澳洲大陆体型最大的草鸮,面部圆盘显著,腿粗壮有力。其分布从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延伸至南新几内亚及若干近海岛屿,已合并原小草鸮和马努斯草鸮。该种依赖大树树洞营巢,可在湿润或干燥森林、农田林网甚至无树平原的岩洞生存;体型与羽色变异极大,塔斯马尼亚个体最大而色深,西北澳个体最小而色浅。
外形特征:大草鸮为大型草鸮,雌雄异形:雄鸟体长33–42厘米,体重420–800克;雌鸟38–47厘米,545–1260克,最重个体可达1.26千克,为所有草鸮之冠。羽色分深色型、浅色型及中间型:深色型上体黑褐带赭红并具白斑,下体淡赭红具粗黑斑,面盘深栗色;浅色型上体浅灰带黄并具黑白点斑,下体白而具灰斑,面盘白色。与仓鸮相比,体型更大、色更深、腿更粗、斑更密。雌鸟始终显著大于雄鸟,偶有两倍以上体重。幼鸟似成鸟或斑点更密。各亚种在大小、色深、腿羽浓密程度及尾纹上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繁殖期发出多种叫声,包括咯咯声、尖叫、嘶嘶声及吠声,比仓鸮更低沉洪亮。典型叫声为飞行离巢后黄昏时发出的1–2秒尖锐长啸,雄鸟在求偶盘旋飞行中亦会发出类似但更长久的叫声,偶尔在黄昏后1–4小时仍有不同变化。
生活习性:常年留鸟,无明显迁徙,仅在繁殖后幼鸟扩散或成鸟因猎物密度变化而短期移动。栖息于高大的开阔森林、林缘、河岸林、农田孤立大树、松树人工林,以及北部的千层树沼泽与红树林边缘;塔斯马尼亚无树平原的残存种群已适应以洞穴、岩缝为巢。黄昏后开始活动,先低空掠过开阔地猎食,随后转为栖枝伏击。猎物范围极广,从袋貂、袋鼯、兔、鼠到鸟类(笑翠鸟、喜鹊、麻雀)、爬虫、甲虫及大型蛾类;猎物多在地面捕获,偶在树上。
生长繁殖:全年可繁殖,但主产卵期为3–7月,北部较早,塔斯马尼亚较晚。单配制,可能全年成对,领域约1000–1200公顷。巢址为活树或枯树内40–500厘米深的大型树洞,高12–25米,多选孤立或高于周边林冠的大树,可连续多年使用(曾清理出20千克食团)。南澳纳拉伯平原亦见在悬崖岩架或洞穴繁殖,无巢材,仅雄鸟偶在洞内杂物中刨坑或垫几枝桉叶。每窝2–4卵(常2枚),卵大小39–49.5 × 33.6–38.3毫米;孵化期35–42天;雏鸟覆白色初生绒羽,第二次绒羽乳黄;10–12周离巢,仍带绒羽,数周内夜间回巢乞食并白天栖于巢旁。
区别辨识:与仓鸮相比,体型更大、腿更粗、斑点更重,飞行有力而非仓鸮的轻快飘忽。与同属草鸮相比,本种腿虽粗但飞行中脚不外露,翼较短,面盘更圆,上体非黑橙二色,且非地栖。各亚种间:指名亚种偏深色;塔斯马尼亚亚种 castanops 个体最大;西北部亚种体型最小、色最浅;马努斯亚种 manusi 上体暗、下体赭棕具大黑斑、尾黑具黄窄横斑,易区别于其他亚种。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CITES II;IUCN 评定为无危(Least Concern),但塔斯马尼亚种群已列为濒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澳大利亚大陆(除最干旱中心)、塔斯马尼亚及离岸小岛(玛丽亚岛、马茨于克岛等)、南新几内亚(南跨弗莱区)。非繁殖区:无真正迁徙,仅局部扩散。
其他:原独立种小草鸮,含布鲁岛亚种 cayelii 和塔宁巴尔亚种 sororcula)及马努斯草鸮已并入大草鸮作为其亚种,使本种分布范围扩展至马鲁古布鲁岛、塔宁巴尔群岛及马努斯岛。此外,南澳大利亚洞穴型“Cave Owl”种群是否仍有留存尚待确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草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草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