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鸮(英文名:Australian Masked Owl,学名:Tyto novaehollandiae),是鸮形目仓鸮科草鸮属的鸟类。属于西仓鸮科草鸮属,是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南部特有的大型猫头鹰。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拥有突出的面部圆盘和非常强壮的腿脚。大草鸮的体型和颜色在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从塔斯马尼亚较大的棕色个体到澳大利亚西北部较小的浅色个体。相比西仓鸮,大草鸮体型更大,色泽更深,腿部更粗壮,斑点更多。
外形特征:雄性大草鸮体长可达33至42厘米,体重420至800克;雌鸟更大,体长38至47厘米,体重545至1260克。大草鸮存在深色和浅色两种形态,上身颜色从黑色到灰色不等,下身则为带有暗色斑点的淡红色或白色。面部圆盘的颜色随形态而变,从深栗色到白色。雌鸟通常比雄鸟大得多,有时体重可达雄鸟的两倍。幼鸟与成鸟相似,但斑点可能更加密集。
鸣叫特征:大草鸮的叫声包括一种尖锐的嘶嘶声,持续1至2秒,通常在黄昏后不久发出,声音响亮、丰富且深沉,与西仓鸮的叫声有明显区别。
生活习性:大草鸮栖息于高大的开放森林,偏好有大树可供筑巢和栖息的地方。它们更常见于森林多样性高的地区,即林下层干燥、开阔,提供密集和稀疏的地面覆盖。大草鸮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鼠类、小型有袋类、兔子、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为食。它们既能在空中捕猎,也能在地面或树上捕获猎物。
生长繁殖:大草鸮全年均可繁殖,但在澳大利亚北部,繁殖期通常在3月至7月之间。它们倾向于在大型树洞中筑巢,巢址位于12至25米高的树干或树枝上。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为35至42天。雏鸟在出生后10至12周离巢,但仍会在巢附近停留数周,夜间反复呼唤求食。
区别辨识:大草鸮与西仓鸮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色泽更深、腿部更粗壮,以及更密集的斑点。叫声也有显著差异。与同属的其他物种,如金黄草鸮、阿玛尔菲草鸮、黑褐色草鸮和意外发现草鸮,有着近缘关系,但通过体型、色泽和叫声可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大草鸮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尽管调查范围扩大,但新南威尔士州的种群数量减半,维多利亚州估计仅剩300至400对繁殖个体。在塔斯马尼亚,大草鸮被正式列为Endangered(濒危),主要威胁来自森林采伐、农业开垦和城市扩张。
地理分布:大草鸮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的非沙漠地区和新几内亚中南部。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种群密度较低;而在北昆士兰,每30公里内约有5对大草鸮。在塔斯马尼亚,虽然广泛分布,但数量正在下降。
其他:大草鸮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罕见可能是由于采样不足。在北昆士兰,自1992年以来用于控制田鼠的杀鼠剂导致当地大草鸮种群减少了75%至85%。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草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草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