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乌鹃

Fork-tailed Drongo-Cuckoo Surniculus dicruroides

叉尾乌鹃(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是鹃形目杜鹃科乌鹃属的鸟类。俗名: 卷尾鹃、乌喀咕,直译:叉尾乌鹃鹃,全身黑色、尾部深叉的中型杜鹃。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印度中部和南部、斯里兰卡等地的森林和灌木平原。其独特之处在于尾部的深叉和腿上的白色,以及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腹面的白色横斑。

外形特征:叉尾乌鹃体长约23厘米,体羽亮黑色,尾羽深叉,带有白色横斑。幼鸟具有不规则的白色点斑。雄鸟虹膜呈褐色,雌鸟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蓝灰色。尾部开叉如卷尾,前胸隐约可见白色斑块。

鸣叫特征:鸣叫声响亮清晰,由4到6个均匀的‘pip’声平稳上升,伴有起始的过门声。也会发出一系列快速颤音,音调先升后降。

生活习性:叉尾乌鹃栖息于林中、林缘及次生灌木丛,偏好大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地带,主要在树上活动和栖息。它们通常二、三只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和浆果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印度尼泊尔为6月,印度北部为3月至10月,中央邦为6月至9月,喀拉拉邦为1月至3月,斯里兰卡为12月至5月。它是一种寄生性繁殖者,寄主主要包括babblers、bulbuls和shrikes。卵白色,带细紫色斑点,尺寸约23.5mm×17.5mm。

区别辨识:乌鹃的区别在于尾部更深的叉度和外侧尾羽更明显的差异长度。与drongo鸟类相似,但嘴较轻薄,体型较小,尾下覆羽有明显白色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覆盖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印度中部和南部、斯里兰卡。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其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叉尾乌鹃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