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鹃(英文名:Square-tailed Drongo-Cuckoo,学名:Surniculus lugubris),是鹃形目杜鹃科乌鹃属的鸟类。小型、苗条的黑色杜鹃,与黑卷尾相似但体型较小,嘴部略向下弯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部,南至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和巴拉望岛(菲律宾南部)。成鸟黑色,尾下有白色横纹;幼鸟尾较短,羽色灰黑,翅膀和腹侧有白斑点。
外形特征:乌鹃长约24-25厘米,重26-43.6克。成年鸟呈蓝黑色光泽,翼覆羽绿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内侧,胸腹部和臀部带棕色调,尾部方形或微叉,腿灰色,尾下覆羽有白色横带,翅膀下有白色斑纹。眼睛周围皮肤黑色或深蓝灰色,虹膜棕色至暗灰色,喙黑色,口内淡黄色,腿脚暗灰色。雌鸟较雄鸟暗淡,具黄色眼睛。幼鸟呈灰黑褐色,头部、翅膀和胸部有白色斑点,尾上覆羽有白色尖端,尾羽圆形,尖端白色,有时可见白色斑点和更宽的白色横带。
鸣叫特征:乌鹃的鸣叫声是响亮、快速上升的连续哨声,由一系列急促的'新西兰刺莺或'pee-pee-pee'组成,重复5-7次,也有尖锐的'phew-phew-phewphewphewphewphew-phew-phew',先升后降,以及5-6个音阶上升的柔和哨音,但不似前同种叉尾乌鹃的笛声,音调更高、更尖锐、更快。
生活习性:乌鹃栖息于森林(包括半常绿、沼泽和河岸森林)、灌丛、森林边缘和空地、松树、受扰森林、小型森林斑块、竹林、种植园(腰果、木菠萝、椰子、相思树和胡椒)以及偶尔的花园、红树林。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缅甸和泰国可达1200米,婆罗洲可达1300米,马来西亚半岛可达800米,不丹1000-2600米,云南(中国西南部)可达21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阿萨姆邦(印度东北部)为4月中旬至7月(高峰为5月至6月),孟加拉国为4月和6月,缅甸为4月,泰马半岛为5月至7月,婆罗洲为4月至5月,爪哇岛可能全年繁殖。寄生繁殖,主要寄主为雀形目,如橄榄褐鹎、条纹冠雀、赤额雀、烟冠雀、红翅穗鹛等。
区别辨识:乌鹃与黑卷尾相比,体型较小,嘴部下弯,尾部方形或微叉,尾下覆羽有白色横带,翅膀下有白色斑纹。与叉尾乌鹃的区别在于鸣叫声不同,乌鹃的声音更高、更尖锐、更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至中国东南部,南至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和巴拉望岛(菲律宾南部)。在不丹平均密度为每1600-1900米1.9个领地,但在缅甸分布稀疏,在泰国和大巽他群岛普遍不常见。
其他:乌鹃过去包含dicruroides亚种,现被视为独立物种,即叉尾乌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乌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