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美洲鹃(英文名:Yellow-billed Cuckoo,学名:Coccyzus americanus),是鹃形目杜鹃科美洲鹃属的鸟类。在南方美国民间广为人知。这种长尾、身形修长的鸟类,以其独特的习性闻名。其学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kokkuzo",意味着像普通杜鹃一样啼叫,"americanus"则意指它属于美洲物种。成鸟体长26-30厘米,重约55-65克,上半身为棕色,下半身呈白色,眼周有黄色环圈,飞行时可见翅膀上的肉桂色。繁殖于北美、中美洲的落叶林,从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和西印度群岛,冬季迁徙至南美,最远可达阿根廷北部。
外形特征:黄嘴美洲鹃拥有细长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总长度在26-30厘米之间,体重介于55-65克。它的上体呈棕色,下体为白色,尾巴上方为棕色,下方则是黑白相间的斑点,尾羽末端宽大且有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可以看到翅膀上有红褐色的斑块。成鸟的喙弯曲且长,下颚至鸟喙部分带有黄色,上喙为黑色。幼鸟与成鸟外观相似,但下尾面的黑色被灰色取代。
鸣叫特征:黄嘴美洲鹃的叫声独特,是一种缓慢、滚动且略带沙哑的声音,特别是在炎热的日子里,它们的叫声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或雷暴天气。
生活习性:这种鸟栖息于北美的落叶树林中,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和蝉,偶尔也会吃小型蜥蜴、其他鸟类的蛋和浆果。黄嘴美洲鹃在觅食时会在密集的灌木丛和树木中慢慢搜寻,也会在飞行中捕捉昆虫。在某些地区,它们会聚集在昆虫爆发的地方,如异国的舞毒蛾毛虫。
生长繁殖:黄嘴美洲鹃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筑巢,通常离地面2-12英尺(1-4米)。巢是由短小的树枝搭建的简陋平台,放置在水平的树枝上。每窝产3-4枚卵,孵化期约为14天或更少。幼鸟在7-9天大的时候就能敏捷地攀爬。大约在这个时候,幼鸟的羽毛从鞘中爆发出来,幼鸟能够飞翔。从产卵到幼鸟离巢的整个过程可能只需17天左右。黄嘴美洲鹃偶尔会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寄生卵,但并非像欧亚大陆的普通杜鹃那样是强制性的巢寄生者。
区别辨识:黄嘴美洲鹃与黑嘴美洲鹃在迁徙期间或繁殖季节在北美东部和中部以及南美西北部的越冬地容易混淆。黄嘴美洲鹃的翼上有明显的红褐色斑块,尾部有较大的白色斑点,喙下部为黄色,而黑嘴美洲鹃的翼上没有这样的红褐色斑块,尾部的白色斑点较小,喙全为黑色。幼鸟的区别在于黑嘴美洲鹃的初级飞羽有丰富的肉桂色,而黄嘴美洲鹃幼鸟的下颌可能只有部分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和中美洲的落叶林,从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和西印度群岛;越冬地主要位于南美,最南可达阿根廷北部。
其他:黄嘴美洲鹃的西部族群数量急剧下降,已成为濒危物种,尤其是在美国西部,其数量仅为百年前的极小一部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嘴美洲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