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蕉鹃(英文名:Fischer's Turaco,学名:Tauraco fischeri),是蕉鹃目蕉鹃科冠蕉鹃属的鸟类。壮观的蕉鹃,拥有闪亮的深蓝色翅膀和尾巴,头部和胸部为绿色。其独特的头部标记包括中等大小的白色和橙色沿背的羽冠,以及眼睛上方和下方的白色条纹。分布于东非沿海森林和林地,以成熟果实树的树冠和次生树冠为栖息地。
外形特征:费氏蕉鹃长约40厘米,体重介于227至283克之间,雄鸟略重。最显著的特点是白色尖端的红色羽冠,最高点处为黑色;颈背亦为红色;上体、翅膀、臀部和尾巴为蓝绿色;下腹部黑色;初级飞羽和部分次级飞羽为红色;眼线从眼前方延伸到喙,与眼下线通过一小块黑色面部斑点隔开,一直延伸到耳羽覆盖处;眼棕色,裸露的眶周皮肤红色,周围有一圈细黑环;喙鲜红色;腿和脚为黑色。幼鸟外观相似。Zanzibaricus亚种的上体、翅膀、臀部和尾巴为紫蓝色,而非蓝绿色。
鸣叫特征:费氏蕉鹃的叫声为一系列粗糙的加速‘kow’音符,起初声音较轻,随后变响并略微加快,平均节奏约为每秒1.9至2.2个音符。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森林和林地,偏好成熟果实树的树冠层。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250米,偶尔可达1450米。以水果为主食,特别偏好Pachystela brevipes的黄色浆果,也会吃Afzelia cuanzensis的花蕾和嫩叶,偶尔机会性地捕食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肯尼亚为6月。巢建于离地面3至10米的浓密树丛中,由脆弱的树枝平台构成。产2枚几乎球形的淡白色卵,孵化期22至23天,由双亲共同孵化。新生雏鸟覆盖着深棕色绒毛,最早在10天大时就能在附近枝条间跳跃和爬行。
区别辨识:与利氏蕉鹃和蓝冠蕉鹃总体相似,但可通过羽冠中的橙色轻松区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全球数量可能不超过2000只,其中在索马里南部朱巴河谷、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北部仅存少数,Zanzibaricus亚种仅限于桑给巴尔岛。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部,具体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东北部和索马里南部。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北部,常见于Shimba Hills国家公园和E Usambara低地森林。
其他:该物种因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而受到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费氏蕉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费氏蕉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