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绿鸠(英文名:Large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capellei),是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绿鸠属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长35–36厘米,体重411–500克。通体呈浅灰橄榄绿色,雄鸟胸部具暗金色至暗橙黄斑,雌鸟胸部为绿黄色且斑较小。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其附近岛屿、婆罗洲和爪哇的低地及丘陵原始林中,海拔上限约1300米。因大规模森林砍伐导致数量锐减,目前全球估计仅存1.5–3万只。
外形特征:雄鸟整体为浅灰橄榄绿色,下体色最浅,背部及翼覆羽最深;中覆羽、大覆羽及次级飞羽深灰色,初级飞羽黑灰色;中覆羽及内侧大覆羽外缘、内侧次级飞羽外缘呈亮黄色,形成闭翼时显著的亮黄色条纹;胸部呈暗金色或暗橙黄色;外侧尾羽深灰色具浅灰色端带,中央尾羽橄榄绿;胁羽端部浅黄褐色;长形尾下覆羽深栗色;眼周皮肤淡黄至金黄色;喙尖端呈绿白色至淡绿色,基部及蜡膜深绿色;腿脚黄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胸部为绿黄色,尾下覆羽浅黄褐并带绿灰色调。幼鸟似雌鸟,但雄幼鸟胸部更黄,尾下覆羽呈浅栗色。
鸣叫特征:发出一连串拉长而低沉、带鼻音的起伏咕咕声,每个音节具独特的鼻音咆哮质感,多为下滑音调。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原始低地及丘陵森林,也见于林缘斑块,海拔可达1300米。通常成小群活动,记录最多12只;觅食时常见倒挂在细枝末端取食果实。食性为果食性,以无花果(榕属Ficus)为主。
生长繁殖:暂无繁殖相关信息。
区别辨识:体型明显大于同属其他绿鸠;胸斑颜色与大小与橙胸绿鸠及粉红颈果鸠不同,后两者体型更小、羽色更鲜亮且体侧具其他鲜艳斑块。雌鸟胸部斑更小更淡,且整体体型远大于其他绿鸠。
保护现状:IUCN: VU(易危)。曾因森林砍伐而被列为近危,现已升级。
地理分布:繁殖与非繁殖区域一致:马来半岛经苏门答腊及其附属岛屿(尼亚斯岛、特洛岛、西比路岛、林加群岛)至婆罗洲和爪哇。在中国境内无记录。
其他:曾被归入单型属Butreron,现认为与亚洲绿鸠主支系关系更近,而非针尾或楔尾类群。地理变异轻微,可能呈渐变型,有学者建议视为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绿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绿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