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绿鸠(英文名: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bicinctus),是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体型粗壮的森林型绿鸠,雄鸟具亮橙色胸羽,上胸带粉红色,颈背呈粉蓝色;雌鸟几乎通体绿色,颈背灰蓝色斑块较雄鸟淡。该种常与红颈绿鸠混群活动,分布于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海南、爪哇及巴厘岛等地。
外形特征:体长约29厘米,体重155–194克。雄鸟:头顶至枕部及颈背呈粉蓝色;额、面及喉部黄绿色;上胸中央乳白至淡粉红色,向下渐变为亮橙色,形成明显的橙胸;腹部淡黄绿色;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宽阔淡灰色次端带。雌鸟:通体绿色,颈背及后颈淡灰蓝色,尾羽斑纹与雄鸟相似。喙较粗厚,略大于红颈绿鸠。
鸣叫特征:鸣唱独特而略显怪诞:先发出一长而逐渐升高的哨音,紧接着是一连串带鼻音的咕噜咕噜颤音,全程约5–6秒。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森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亦见于沿海红树林及低地,在喜马拉雅山麓可达海拔1500米。为留鸟,但会因食物丰歉作季节性局部移动。常成群觅食,尤其喜在结果树上与红颈绿鸠等其他鸠鸽共聚;食物以各种果实及浆果为主,如无花果、番石榴、榕树果、肉桂果、马缨丹果及野生棕榈果,偶入果园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印度为3–9月,高峰期4–6月;斯里兰卡全年均可繁殖,以12月为高峰;爪哇记录仅3月;巴厘岛5月见有依亲幼鸟。巢为细枝搭成的脆弱平台,置于树或灌木2–8米处,常靠近林缘空地、小径等开阔处。每窝产卵2枚,白色;双亲共同筑巢与孵卵,孵化期约12–14天。
区别辨识:与红颈绿鸠极为相似,但体型稍大,喙更粗壮;雄鸟面及喉部黄绿色,上胸紫粉红色块较小且不延伸至颈部;尾羽斑纹不同,外侧尾羽黑色具宽阔淡灰次端带。雌鸟具灰色颈背及后颈,尾羽斑纹与雄鸟一致。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不濒危,但爪哇亚种数量已下降,被视为稀有,1988年才在爪哇重新发现,现为巴鲁兰国家公园内最常见的绿鸠;巴厘岛亦在1989年首次记录,1995年在西巴厘岛国家公园内尚属常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印度次大陆(自北阿坎德向东至阿萨姆的喜马拉雅山麓、果阿以南的西高止山、东高止山及印度东部半岛自中央邦向南)、缅甸、泰国(除中部)、老挝、越南中南部、马来半岛。非繁殖/常驻:斯里兰卡、海南、爪哇、巴厘岛。近期在印度拉贾吉国家公园的观察显示其分布已向西延伸至北阿坎德。
其他:目前认可四个亚种,体型与羽色差异细微,变异呈渐变趋势,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胸绿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胸绿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