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海雀(英文名:Japanese Murrelet,学名: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是鸻形目海雀科扁嘴海雀属的鸟类。小型海鸟,身长24至26厘米,体重约164至183克。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黑色头部上的长而窄的黑色羽毛组成的冠状物,以及白色的喉部和体侧条纹。分布于日本东部和南部沿海岛屿,偶尔在韩国南部海域可见,可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
外形特征:冠海雀体型丰满,体长24至26厘米,翼展约43厘米,体重介于139至213克之间。喙短而厚,呈淡蓝灰色,顶部较暗;眼睛深棕色接近黑色;头部黑色,顶部长有黑色细长羽毛构成的冠状物,两侧有白色条纹至颈背处相遇;背部黑灰相间,腹部白色,两胁灰黑色;腿脚黄色。非繁殖季节,冠状物和头纹消失,头部颜色更浅,与扁嘴海雀相似,但仍有白色头侧标记。幼鸟外观类似冬季成鸟,但头部和背部颜色偏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chi-chi-chi’叫声,与鵐科鸟的飞行叫声相似。此外,还会有‘byubyubuy’夜间的叫声和类似‘peeep-p-p-p’的叫声。
生活习性:冠海雀主要栖息于西北太平洋的寒带和温带亚热带水域,繁殖于日本沿海的岩石岛屿和海岸。非繁殖季节,它们主要生活在海上,靠近大陆架边缘,有时也会在近岸觅食,特别是在上升流或汇合流使食物集中在表面的地方。冬季,它们大多在温带亚热带水域度过。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2月中旬至3月初开始,产卵期一般为3月中旬至6月底或7月初,雏鸟通常在4月末至5月末离巢。巢建于岩石缝隙、洞穴下或巨石下,也可能在土壤中挖掘短洞穴,甚至在树根或草丛下。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约为32至33天,由双亲轮流孵卵。雏鸟出生后不久便随父母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与扁嘴海雀相比,冠海雀拥有更为明显的黑色冠状羽毛,头部两侧的白色标记更突出,下喉部没有黑色,且喙略大。非繁殖期两者差异减小,但冠海雀头部颜色更浅,黑色帽状部分较小,通常仍保留至少一些白色头侧标记。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位于日本西部和南部沿海岛屿,包括本州岛、九州岛和伊豆群岛的部分岛屿,以及韩国半岛南部,可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少量分布。非繁殖区则扩展至北海道北部和日本东南部。
其他:历史上,冠海雀数量因人类捕猎、栖息地破坏和外来掠食者的引入而显著减少。目前总数量估计在2,500至10,000只之间,是全球最稀有的海雀种类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冠海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冠海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