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嘴海雀

Ancient Murrelet 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扁嘴海雀(英文名:Ancient Murrelet,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是鸻形目海雀科扁嘴海雀属的鸟类。因其背部的灰色如同老人披肩而得名"古代"。繁殖季节头部、喉咙和后颈呈黑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喙短且钝,带有黄色。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从中国黄海岛屿至俄罗斯远东、阿留申群岛,直至加拿大的Haida Gwaii群岛,其中约半数种群在此繁殖。

外形特征:扁嘴海雀是一种小型海鸟,头部、喉咙和后颈为黑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繁殖期成鸟有白色眉纹,使外观显得老态龙钟。喙短而粗,颜色从浅灰色至淡黄色不等,尖端可能带黑色。脚和蹼淡蓝色,有时偏粉红,趾和跗跖下部黑色,爪黑色,虹膜深棕色。由于腿位于身体后方,它们通常不会像海鹦那样直立站立,而是向前躺在腹部。飞行时,翅膀快速拍打,躯体和翅膀之间倾斜明显。

生活习性:扁嘴海雀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的海岛和海岸,冬季则迁徙至较暖的海域。它们主要在离岸水域觅食,偶尔也会出现在靠近陆地的水域。扁嘴海雀通过潜入水下捕食小鱼和大型浮游动物,尤其是磷虾类甲壳动物。它们在海上度过大部分时间,仅在繁殖季节返回陆地。

生长繁殖:扁嘴海雀在近海岛屿上的松软土壤中挖掘洞穴繁殖,或在树根下的空腔、草丛中的浅坑,偶尔在岩石裂缝中。每窝产两枚同等大小的卵,孵化成功率高。幼鸟不喂养在洞穴中,出生1-3天后即离开前往大海。每对繁殖的扁嘴海雀大约能有1.5只幼鸟离开巢穴,这相对较高的繁殖输出与相对较低的成年鸟年度存活率(约77%)相关联。

区别辨识:繁殖期扁嘴海雀的黑色头和喉咙与苍白的喙是显著特征。它们的灰色上体与黑色头部的对比在小型海鸟中独一无二。与海雀相比,后者虽然体型较小且呈灰色,但缺乏深黑色的头和喉咙;注意形状差异,海雀整体较为粗壮。云石斑海雀在繁殖期主要呈褐色,但在非繁殖期变为黑白相间,两种海鸟在近岸水域同时出现。云石斑海雀喙细长且暗色,白色领圈更为宽广,肩部羽毛白色。当远离观察者起飞时,云石斑海雀的臀部两侧显白色(扁嘴海雀臀部灰色),肩部羽毛浅色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温带海洋西北部至太平洋东北部海岸:零星分布于堪察加半岛、鄂霍茨克海、库页岛、千岛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俄罗斯东部)、日本海、日本、阿留申群岛、美国阿拉斯加湾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非繁殖期向日本海和太平洋西南部海岸线迁移,远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易发生长途迷鸟事件,出现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内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扁嘴海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扁嘴海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