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斑海雀

Kittlitz's Murrelet Brachyramphus brevirostris

小嘴斑海雀(英文名:Kittlitz's Murrelet,学名:Brachyramphus brevirostris),是鸻形目海雀科斑海雀属的鸟类。体型较小的海雀科鸟类,以德国博物学家Heinrich von Kittlitz的名字命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极至亚北极地区,尤其在阿拉斯加和东西伯利亚沿海地带。这种海鸟因其独特的繁殖习性——在山地顶部的裸露地面筑巢而闻名,而非像多数海鸟那样群居繁殖。繁殖季节时,其灰色或棕色的羽毛有助于伪装,而在冬季则换上黑白相间的羽毛。

外形特征:小嘴斑海雀体长约25厘米,具有一副圆润的身躯,头部相对较大,喙短而呈褐色,眼睛深色且较大。繁殖季时,上体呈暗灰至棕褐色,带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红金色边缘,下体淡黄色或略带灰白色,胸部有暗灰色条纹或U形羽缘,形成条纹效果。非繁殖季时,上体和上胸侧为石板灰色,形成几乎完整的暗灰色胸带;头部灰色部分位于眼上方,形成窄的暗灰色新月形;背部和臀部的羽毛边缘较窄,白色;脸部、喉咙和下体洁净白色。翅膀暗灰褐色,翼覆羽狭窄边缘白色;腋羽和下翼覆羽深褐灰色;肩羽白色。尾巴暗褐灰色,中央尾羽尖端白色,外侧尾羽白色,带有小黑点。幼鸟外观与非繁殖季成鸟相似,但喉部和胸部有隐约的条纹,尾部有白色或淡黄色次端斑点和深褐色终端带。

鸣叫特征:种类多样,包括主叫“Groan Call”,特征音似“aaahrr”,频率1.7-1.9 kHz,短促;“Long-groan Call”,嘶哑、粗糙,可重复数次;“Quack Call”,短促,像压缩的Groan Call;“Chew Call”,仅一次记录,频率高,音调上升;“Duet Call”和“Wavering Duet Call”,涉及一对或多只鸟的交互叫声。叫声多在海上繁殖区被听见,用于伴侣沟通和雏鸟喂食时。叫声功能包括伴侣联系和可能的求偶行为。叫声的详细社会语境仍待进一步研究。

生活习性:小嘴斑海雀主要栖息在靠近冰川的海岸和高山地区,它们在冰川流出水域觅食,以幼鱼、磷虾和其他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繁殖季节,它们在山地顶部的裸露地面筑巢,非繁殖季节则广泛分布于海湾、峡湾和开阔海域,甚至在冰层裂缝附近的海域过冬。它们的飞行快速且直接,善于潜水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夏季,每窝产一枚蛋,孵化期约30天。雏鸟孵化后,父母会持续喂养直至雏鸟体重达到能够飞行的程度,大约需25天左右。雏鸟在离巢前12小时失去绒毛,之后可能直接飞向大海或通过河流到达海洋,之后不再接受亲鸟照料。

区别辨识:云石斑海雀长嘴斑海雀相比,小嘴斑海雀的喙更小,繁殖季时羽毛颜色更偏灰、红或黄褐色,而非深棕色,且具有更多变色。非繁殖季时,脸部白色延伸至眼上方,颈部有完整的白色颈环,胸带几乎完整,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它斑海雀属物种区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极至亚北极地区,包括Wrangel岛(东北西伯利亚)、楚科奇、东北勘察加半岛、Okhotsk海(俄罗斯东部)、白令海、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海湾,直至阿拉斯加东南部,巢穴可达内陆75公里。非繁殖区域则扩展至繁殖范围内的海湾和峡湾。

其他:小嘴斑海雀曾被认为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但在2014年,IUCN将其状态下调为近危,这得益于近年来观察到的种群下降速度似乎有所放缓,某些群体出现了稳定或轻微恢复的趋势。然而,全球变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油轮泄露和船只干扰仍是威胁其生存的因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嘴斑海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嘴斑海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