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燕鸥(英文名:White-fronted Tern,学名:Sterna striata),是鸻形目鸥科燕鸥属的鸟类。由Johann Friedrich Gmelin于1789年首次描述。中等体型,拥有白色身体和翼下,翼上呈灰色调,叉状尾巴显著。繁殖期头部黑色帽状羽毛覆盖至颈背,仅留一小段白色条纹与黑色喙相接。在新西兰极为常见,沿岸线和众多小岛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体长39–42厘米,体重103–160克。头部黑色冠羽与狭窄白色前额相连;背部淡灰色,包括长尾,超出折叠翼尖;腹部白色,有时胸部略带粉色或锈色;虹膜棕色;喙黑色;腿深褐色。非繁殖期成鸟前额白色扩展,冠羽具白点,眼前方有黑斑;与非繁殖期相似。幼鸟类似非繁殖期成鸟,但冠羽有白色条纹,翅膀覆羽具独特浅棕色斑驳。刚离巢幼鸟背部和翅膀覆羽有细小黑色人字纹,翼端黑色,内前翼有大黑色三角斑块。
鸣叫特征:主要叫声为尖锐的‘siet’;防御巢穴时发出粗糙的‘keark’或‘keeahk’。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岸带,筑巢于岩石或沙滩、河中砾石岛、海岸悬崖及废弃驳船上,常靠近浪花区。冬季部分个体向北迁移至澳大利亚东南部。几乎完全以鱼为食,也吃虾。常在浪花区或数公里外海面捕食,常群居。潜水捕食,从7–10米高空垂直下潜,有时悬停后再下潜;亦通过接触式啄食。常遭贼鸥攻击。冬季风暴导致成鸟高死亡率。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12月。多数群体含100–500对,但边缘地带报告有单独对。部分群体多年稳定,但贝斯海峡岛屿(incerta)群体位置年年变化。筑巢于沙地或小石堆中,有时用大量植物茎构建较大巢。产卵1–2枚,平均1.54枚(塔斯马尼亚数据),颜色高度变化以匹配基质,间隔2–3天产出,平均尺寸46.9毫米×33.4毫米;孵化期约24天;雏鸟白色至棕色,有斑点;孵化后4–6天内被亲鸟保护,随后可能形成托儿所;离巢时间29–35天;依赖亲鸟3–6个月。首次繁殖年龄为2岁。已知最长寿个体为20岁。
区别辨识:与北极燕鸥和普通燕鸥相似,但在新西兰罕见;澳洲燕鸥更大,羽毛更浅。不同亚种间外观差异不大。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大部分个体在新西兰繁殖,90年代调查估计总数量12,000–15,000对,物种正在下降。全球数量极不可能超过50,000只,早先估计1,500,000只被认为是极大高估。在新西兰沿岸仍很常见。贝斯海峡亚种incerta罕见;2009年估计180只。面临多种威胁,包括洪水、引入的哺乳类捕食者和人类干扰。
地理分布:繁殖于新西兰海岸线及周边岛屿,斯图尔特岛北部,查塔姆群岛(东部、南部)和奥克兰群岛(南部、南部、新西兰),以及(少数)Furneaux群、贝斯海峡岛屿(澳大利亚东部)。非繁殖期见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至昆士兰州南部(澳大利亚南部、东部)。
其他:由于引入新西兰的哺乳类捕食者,如鼬、黄鼠狼、野猫和鼠,澳洲燕鸥近期被赋予新西兰国家自然保护状态为'At risk, declining'(有风险,衰退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