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塍鹬(英文名:Black-tailed Godwit,学名:Limosa limosa),是鸻形目丘鹬科塍鹬属的鸟类。中型长腿长喙的涉禽,体型约36-44厘米。繁殖季节时,头部和胸部呈现亮丽的栗色,非繁殖期则为灰褐色,腹部具深色条纹。常见于草类丛生的湿地繁殖,冬季则广泛分布于淡水和咸淡水沼泽。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数量估计为634,000至805,000只,被列为近危物种。
外形特征:黑尾塍鹬体长36-44厘米,体重雄鸟160-440克,雌鸟244-500克,翼展70-82厘米。其特征为高挑优雅的身姿,胸腹部分为栗色,腹部下方白色,背部和肩羽有淡红、黑、灰相间的斑点。喙长且直,基部橙粉色,腿部修长。繁殖期雄鸟羽毛更鲜艳,雌鸟颜色较淡,且喙平均比雄鸟稍长。
鸣叫特征:黑尾塍鹬在繁殖地较为活跃,发出连续的‘gruu-too-gruu-too-gruu-too-’或快速兴奋的‘whitu-whitu-whitu-whitu-’叫声,交替出现。此外,也会发出类似凤头麦鸡的拉长鼻音‘kyeeeeh’,短促的‘kek’声或类似结巴的系列叫声。
生活习性:黑尾塍鹬偏好湿地环境,如草类湿地、沼泽、牧场和稻田,冬季则迁徙至受保护的河口、泻湖、沙滩、盐沼和内陆湿地。它们主要通过在深水中用长喙探测来觅食,食物包括昆虫、蠕虫、软体动物、蜘蛛、鱼卵和植物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6月中旬,通常在短草覆盖的地面筑巢,每次产卵4枚,孵化期为22-24天,由双亲共同承担。幼鸟孵化后25-30天即可离巢。黑尾塍鹬对春季温度敏感,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影响繁殖成功率。
区别辨识:与斑尾塍鹬相比,黑尾塍鹬体型更大,嘴部不上翘,尾部前半部接近黑色,腰部和尾基白色。在非繁殖期,头部、胸部和上体颜色单一,与斑尾塍鹬的胸部和背部条纹形成对比。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冰岛、法罗群岛、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至法国西南部、俄罗斯西北部、哈萨克斯坦北部、蒙古北部至楚科奇半岛、勘察加半岛、库页岛、阿穆尔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非繁殖期分布于南欧、非洲(除南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南部、澳大利亚、琉球群岛、台湾岛、中国大陆东南部和菲律宾。
其他:黑尾塍鹬是荷兰的国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尾塍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