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石鸻(英文名:Indian Stone-curlew,学名:Burhinus indicus),是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的鸟类。曾被归类为石鸻的亚种。这种鸟体型较大,羽毛呈条纹状棕色,拥有刺眼的黄色大眼睛。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平原地带,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南部。
外形特征:印度石鸻长约40至44厘米,雄雌相似。其羽毛主要为棕色,脸部大部分白色,黑色眼纹和亚须纹明显,翼上有三条暗色和两条交替的白色条纹。飞行时可见黑色飞羽,银色中覆羽,翅膀基部内外侧有小白色斑点,尾巴大多深色(少部分白色),以及宽大的黑色下翼边缘。腿长且黄色,喙粗壮,主要为深色。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羽毛颜色更深,条纹更宽。幼鸟背部、内翼覆羽和三级飞羽边缘呈锈色,翼覆羽上的暗色条纹不那么明显,大覆羽尖端更白。
鸣叫特征:黄昏和夜间最为活跃,发出一系列快速而尖锐的‘kli!’音符,通常在天黑后鸣叫。叫声为一连串10到30个短促的吹哨声,起初音量增加,变得更为尖锐,随后放慢并在结尾处减弱,每秒3至5个音节,有时哨声变为双音节。
生活习性:偏好干燥地区,包括田野、荆棘森林和干涸的河床。白天常隐藏在阴凉植被下。常见于稀疏的干枯落叶林和荆棘森林、干燥的灌木草原、低强度农业区、石质干涸的河床带灌木丛、树丛甚至花园。一般生活在低地和低丘陵地带,最高可达1000米,偶尔在尼泊尔高达131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3月至4月,但在斯里兰卡主要为6月至7月(总体上2月至9月)。巢穴为浅浅的、无衬垫(或几乎无衬垫)的地面凹坑,一次在Suaeda fruticosa灌木的遮蔽下。产卵2至3枚淡石色至米色蛋,偶有紫色或红色,带有黑色和灰色的斑点,平均尺寸为47.6毫米×34.7毫米。刚孵出的小鸟上部为浅沙灰色,额头、脸颊、背和侧有窄黑条纹,下部白色。
区别辨识:与石鸻相比,体型较小,身体和上部羽毛颜色更深,条纹更宽,喙更大,基部几乎没有黄色且鼻梁黑色,折叠翼上的苍白斑块更突出,腿明显更长,尾巴更短(94至108毫米,而石鸻为115至120毫米),翅膀更短(195至215毫米,而石鸻为218至240毫米)。在南亚和东南亚范围内,与其它厚膝鸟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喙更小,背部、颈部和胸部有条纹,头部没有明显的黑色标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印度次大陆普遍且广泛分布,尽管部分地区报告数量下降,但在巴基斯坦罕见(其状况知之甚少)。在不丹只有两次记录。在孟加拉国,直到最近才确认为稀有留鸟,2008年至2013年间至少有十次记录(包括证实的繁殖)。在缅甸、泰国(被视为近危)、印度支那半岛(老挝仅两次近期记录,越南似乎近期无记录)较为稀缺至不常见。最近在泰国东南部农业区发现繁殖,显示出对生境改变的适应能力。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南部和东南亚洲,包括印度西北内陆、西部、斯里兰卡东部至缅甸中部、泰国中部、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在干枯落叶林、荆棘森林、灌木丛、石质山丘、休耕地等生境中都能找到它们。
其他:印度石鸻的饮食主要包括昆虫、蠕虫和小型爬行动物,偶尔也会吃一些种子。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度石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度石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