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氏鸨(英文名:Savile's Bustard,学名:Lophotis savilei),是鸨形目鸨科冠鸨属的鸟类。其得名源自前达尔富尔省长Colonel R. V. Savile。该鸟以干燥地带为栖息环境,拥有独特的黑色腹部和隐蔽的淡色冠羽,主要分布于非洲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至苏丹中部的干草原和荆棘灌木丛生地。
外形特征:成年萨氏鸨具有较短的细颈和腿,头部较大。头部顶部和下前颈呈灰色,中央有一条黑色条纹,两侧颈部基部有小型白色肩带。上体颜色浅淡,饰有黑色条纹和箭头状斑点。喙为黄褐色,鼻孔处呈棕色,虹膜淡土色,脚为黄土色。翅膀长约10英寸,尾巴约5英寸。羽毛末端三分之一呈淡米色,与其余上体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飞行羽毛为深黑色,带有细长的米色条纹,尖端黑色。雄鸟下体全黑,展示时颈部后方有红棕色羽毛簇。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头部缺乏蓝灰色和黑色标记,喉部白色,黑色下体仅限于腹部。
鸣叫特征:萨氏鸨发出清晰而独特的鸣叫声,类似吹口哨的‘tuit thit’声。展示中的雄鸟发出短暂的哨音后接一连串短促的哨声,有时会加速,同时还能产生一系列节奏相同的蛙鸣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和半干燥的灌木林和稀疏树林,接近干涸的水池和开阔地带,常在Aristida草和Acacia raddiana灌木丛的平坦区域活动。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尤其是草地上的蝗虫。萨氏鸨在繁殖季节采用分散的求偶场策略,雄鸟在求偶期间可能单独或成群分散。
生长繁殖:繁殖生态学研究有限,但已知萨氏鸨在繁殖季节会有特定的求偶展示。雄鸟在求偶场中吸引雌鸟,可能涉及复杂的求偶仪式。具体繁殖细节如筑巢、产卵和育雏过程需更多研究。
区别辨识:与黄冠鸨相比,萨氏鸨体型较小,喉咙处黑色面积更大,胸部白色较少;与红冠鸨相比,体型更小,头部灰色较少。雌鸟头部和颈部无灰色,略带肉桂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萨氏鸨在《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中列名。虽然该物种在广阔范围内相对常见,但在尼日利亚较为罕见,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在Yankari Game Reserve的观察显示其数量稳定。
地理分布:萨氏鸨主要分布于西非至中非的广大区域,具体包括毛里塔尼亚西南部、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西南部、尼日利亚东北部、乍得至苏丹中部。
其他:萨氏鸨的首次记录出现在1995年11月的喀麦隆北部,1996年9月的冈比亚,以及2005年1月的贝宁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萨氏鸨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萨氏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