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鸨

Heuglin's Bustard Neotis heuglinii

黑脸鸨(英文名:Heuglin's Bustard,学名:Neotis heuglinii),是鸨形目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大型的鸨科鸟类,雄鸟具有显著的黑色面部标记,雌鸟则呈条纹状。颈部灰色,腹部白色,飞行时翅膀呈现出淡褐色和黑色的对比。分布于干旱的草原、灌木丛和半沙漠地带,主要见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北部。

外形特征:雄性黑脸鸨长约89厘米,体重4到8千克;雌鸟较小,体重约2.6到3千克。雄鸟拥有独特的黑色面部标记,延伸至下巴,颈部蓝灰色,胸部有胸nut色带,与白色腹部由一条细黑带隔开。雌鸟颜色较为低调,棕色系,脸部有浅灰石色线条。飞行时,上翼可见白色主翼楔形斑,站立时不易察觉。身体结构粗壮,逐渐向后变细,头部扁平,长颈,腿长且强壮。

鸣叫特征:鸣叫特征目前未知。

生活习性:黑脸鸨生活在干旱或半干旱的草原,甚至沙漠边缘地带,常见于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栖息地为开放的沙漠带年生草、半沙漠草原和丛生的草地。以杂食为主,食物包括植物叶、嫩芽、种子、昆虫、蜥蜴、蛙、雏鸟和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至6月期间,具体时间受雨季影响。巢穴建在裸露的地面上,雌鸟挖坑营巢,每次产卵2枚,蛋壳呈暖色,带有栗色斑点,大小约为69.4至75毫米乘以52至53毫米,重约110克。仅雌鸟负责孵化和照顾幼鸟。

区别辨识:白腹鸨相似,但雄鸟的喙较暗而非粉红色,雌鸟颈部呈灰色而非棕色。体型比黑冠鸨略小,缺乏后者颈部的广泛红棕色,闭合翅膀缺少黑白相间的图案,且胸前的黑色面罩更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列入CITES II附录。在肯尼亚北部和索马里北部相对常见,但在索马里的南部记录较少且较为稀少。在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罕见,可能过去更为普遍。需谨慎监测,因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仍十分有限。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厄立特里亚至索马里和肯尼亚北部。在索马里兰,它在中央区域最为丰富。在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并不常见,而在厄立特里亚极为罕见,仅有三个记录,其中两个为旧记录。

其他:碰撞电力线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在肯尼亚已被确认为对这种物种和其他大型开阔地带鸟类的潜在风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脸鸨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脸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