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斑鸨

Macqueen's Bustard Chlamydotis macqueenii

波斑鸨(英文名:Macqueen's Bustard,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是鸨形目鸨科波斑鸨属的鸟类。体型介于非洲波斑鸨小鸨之间,分布于亚洲沙漠与草原地区的大型鸟类。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白色的颈部带有一条垂直的黑色条纹,尤其在成年雄鸟中更为明显。雌鸟相较于雄鸟体型较小且更苗条。波斑鸨与非洲非洲波斑鸨非常相似,主要通过分布范围加以区分。雄性波斑鸨在繁殖季节会展示一种独特的舞蹈,头部被白色装饰性羽毛覆盖,倾斜着头在开阔的山丘上直线行走。这种鸨鸟主要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带,散布有灌木丛的环境中。

外形特征:雄性波斑鸨体长约65-75厘米,重约1800-3200克;雌鸟体长约55-65厘米,重约1200-1700克。与非洲非洲波斑鸨相比,波斑鸨更大,展现出黑白相间的头冠羽毛和蓝灰色的前颈。雌鸟比雄鸟小且更修长。雄鸟在繁殖季节,头部和颈部的羽毛会有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头顶部的羽毛,部分为白色或带有黑色基部的白色,形成独特的外观。

鸣叫特征:波斑鸨通常沉默,但在繁殖季节,雄鸟可能会发出一系列急促的深沉敲击音符,作为求偶展示的一部分。

生活习性:波斑鸨栖息于干燥的半沙漠地带,包括长有苔草的干旱半沙漠、平坦的裸石平原、盐生植物和耐旱灌木丛生的地区,以及艾菊草原和沙质草原。它们在非繁殖季节会访问边缘耕作区。中央亚种群迁徙性强,秋季离开繁殖地,冬季迁往伊朗至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区域。卫星追踪显示,不同亚种群沿不同路线迁徙,有时会绕过高山脉。

生长繁殖:波斑鸨主要在3月至5月期间繁殖,筑巢于地面的浅坑中,通常位于一些遮蔽物附近。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为24天,雏鸟在35天左右离巢。雄鸟不参与育雏,雏鸟可能由几个不同雄鸟的后代组成。

区别辨识:波斑鸨与非洲非洲波斑鸨在形态上有细微差异,包括头冠羽毛的色彩和雄鸟颈部羽毛的颜色。此外,波斑鸨的栖息地选择和迁徙模式也有助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波斑鸨分布在中东和阿拉伯东部至伊朗和巴基斯坦极西地区。繁殖地还包括从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和伊朗东北部向东延伸至蒙古和中国北部,越冬地从波斯湾国家至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以及中国中部。

其他:波斑鸨因过度狩猎和栖息地改变面临严重威胁,特别是在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冬季栖息地。此外,农业实践、人类干扰和过度放牧导致的栖息地退化也是威胁因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波斑鸨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波斑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