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波斑鸨

Houbara Bustard Chlamydotis undulata

非洲波斑鸨(英文名:Houbara Bustard,学名:Chlamydotis undulata),是鸨形目鸨科波斑鸨属的鸟类。中型鸨科鸟类,以优雅的长颈和尾著称。其上体沙褐色,下体洁白,头部灰白,侧面有一条独特的黑色条纹,可竖立展示。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较小。分布于北非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偏好低矮灌木丛生的环境。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非洲波斑鸨体长65-75厘米,体重1800-3200克;雌鸟体长55-65厘米,体重1200-1700克。上体淡沙色,饰有深棕色斑点和线条,尾部有4条蓝灰色条纹;头冠呈淡黄色,两侧有可竖立的白色羽毛;下体纯白;眼睛淡黄,腿色橄榄灰至稻草黄。雌鸟与雄鸟类似但体型更小,颈侧装饰性羽毛减少。幼鸟类似雌鸟,但头部和颈侧装饰性羽毛几乎不存在,羽毛色泽更黄,翼部白色区域较暗淡。

鸣叫特征:几乎无声,但在繁殖季节,雄鸟可能发出3-5个低沉、深沉的轰鸣音符,间隔约2秒。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旱的半沙漠地带,包括稀疏的草丛、平坦的石质平原、半荒漠和沙地草地。偏好视野开阔的平坦区域。食物多样,以果实、种子、嫩芽、叶子、花为主,辅以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如正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偶尔捕食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11月至翌年6月,高峰期为3-4月。筑巢于地面浅坑,通常靠近一些遮蔽物。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24天,最长可达28天。雏鸟金色和淡褐色绒羽,带有黑白褐色斑点。离巢期约35天。幼鸟秋季仍随母鸟生活。存在同种寄生现象。

区别辨识:波斑鸨(学名)相比,非洲波斑鸨的头部羽毛全白而非黑尖,颈部装饰性羽毛黑色而非白色基底,前胸基部羽毛颜色差异显著。雄鸟展示时,头部羽毛向上并向后扫,而非向前覆盖喙部。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非洲波斑鸨分布于北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北部、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极南端)、利比亚和埃及尼罗河西岸,以及加那利群岛。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利比亚的种群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其他:非洲波斑鸨受到狩猎(尤其是阿拉伯猎鹰者)、农业集约化、人类干扰和过度放牧导致的栖息地退化的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波斑鸨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波斑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