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南美鵟(英文名:White-necked Hawk,学名:Buteogallus lacernulatus),是鹰形目鹰科鸡鵟属的鸟类。俗称: “土豹”,中等体型的黑白相间猛禽,以黄色喙基、白色头部和腹部、黑色背部为显著特征,尾部白色带黑色次端环纹。常见于巴西大西洋森林密集区,与黑背鵟容易混淆,但后者体型更大且尾部无暗色端环。幼鸟头颈部有暗色条纹。
外形特征:体长约43至48厘米,翼展91至101厘米。头部和下体白色,上体深色;尾部黑色,中间有宽阔的白色亚端环带;虹膜棕色或浅黄色,腿和脚黄色。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平均比雄鸟略大4%左右。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颈有暗色条纹,部分上体羽毛尖端红棕色,尾巴基部黑色部分有不规则白色横斑。
鸣叫特征:其鸣叫特征未详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稠密的大西洋森林,从海平面到至少900米高度,局部可达1300米,甚至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塞罗多马尔山脉高达2890米处也有记录。倾向于低地森林环境,而非披风南美鵟。通常被认为是定居物种,但在贝洛奥里藏特城市范围内记录的零星数据暗示可能有分散迁移的行为。以地面猎物为主,如蛇、蜥蜴、两栖动物、哺乳动物、鸟类、蜗牛、昆虫和大型蜘蛛。会跟随行军蚁群和猴群寻找被驱赶出的猎物。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生态的信息目前未知。
区别辨识:与披风南美鵟区别明显,后者尾部全白,有黑色基部,面罩深色,次级飞羽下方更带状,且体型更大,翅膀更长但尾巴较短。在东北巴西,可能与极为罕见的白领美洲鸢混淆,但白领美洲鸢飞行时翅膀呈轻微的双角形,尾部边缘有明显的黑色带,而白颈南美鵟则无此特征。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被列入CITES II附录。种群数量估计在2500至10000只成熟个体之间,面临因栖息地丧失和人为迫害导致的数量持续下降。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西东部,从帕拉伊巴州、伯南布哥州、阿拉戈阿斯州和巴伊亚州南部,断断续续至里约热内卢州、圣保罗州和极东的巴拉那州和圣卡塔琳娜州(圣卡塔琳娜州的记录可能仅为历史性的)。
其他:尽管在一些保护区有记录,如帕拉伊巴州的瓜里巴斯生物保护区、巴伊亚州的乌纳生物保护区和三峰国家公园等,但由于种群密度低、保护区之间距离远以及栖息地外的大量森林破坏,白颈南美鵟仍处于风险之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颈南美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颈南美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