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谷蚋莺(英文名:Maranon Gnatcatcher,学名:Polioptila maior),是雀形目蚋莺科蚋莺属的鸟类。秘鲁马拉尼翁河谷特有的小型灰色林莺,尾长上翘、喙细长。曾被归入热带蚋莺,现因羽色及鸣声差异被提升为独立种。主要见于海拔200–2700米的旱生林缘、次生林与干旱灌丛,全年留居,常成对活动并加入混群觅食。
外形特征:体长12–12.5厘米。两性上体蓝灰,下体近白。雄鸟头顶全黑,无眉纹;雌鸟黑色头顶后缘具显著白色眉纹,前额亦白,眼后有一断裂白眼圈。幼鸟尚无描述。尾长而常上翘,喙细长,为该河谷体型最小的雀形目之一。
鸣叫特征:鸣唱多变且复杂,由猫叫般哨音、鼻音哀鸣及喘息声组成,似轻柔啭鸣,每段短语仅重复数次,间隔不规则。单声鼻音或嗡嗡声视为叫声;另有急促“tzeh-tzeh-tzeh”连串,疑为警戒声。雄鸟主唱,雌鸟未见歌记录。清晨与傍晚为鸣唱高峰。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马拉尼翁旱生林及秘鲁云加斯生态区,海拔200–2700米,尤喜2000米以上林缘、次生林及干旱灌丛。在低矮树冠至近地面枝叶端部觅食,避开阴暗下层,常尾随其他食虫鸟的混群。以主动拾取及悬停啄食方式捕捉小型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资料缺乏,仅知巢为深杯状,由苔藓、种毛、树皮以蛛丝缠绕,内衬植物纤维,外壁附生地衣。雄鸟参与筑巢,其余繁殖细节尚未发表。
区别辨识:在分布区内通常唯一可见的蚋莺。与同属白眉蚋莺相比,雌马谷蚋莺前额白色且眉纹更醒目,雄鸟无白色眉纹;羽色上体更暗蓝灰,雌鸟头顶黑色亦更深。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为马拉尼翁河谷特有分布种,面积约6.78万平方千米,虽被列为无危,但分布区受农业、牧牛及伐木威胁,种群被认为正在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重叠,仅见于秘鲁北部马拉尼翁河谷及其向南延伸至利马北部干旱谷地的狭窄区域。
其他:曾被误列为“andina”,但学名 maior 具优先权。种内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谷蚋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谷蚋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