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眉苇鹪鹩

Grey-browed Wren Pheugopedius schulenbergi

灰眉苇鹪鹩(英文名:Grey-browed Wren,学名:Pheugopedius schulenbergi),是雀形目鹪鹩科苇鹪鹩属的鸟类。秘鲁安第斯山东坡特有种,曾被视为淡尾苇鹪鹩的亚种。体型中等,上体橄榄栗色,头面黑白细纹明显,喉胸灰色无斑。栖息于海拔2200–3200米的云雾林密竹丛中,以复杂二重唱著称,其歌声被认为是非人动物中最复杂的合唱之一。

外形特征:体长16–16.5厘米,雄鸟34–38克,雌鸟29.5–34克。成鸟上体为暗淡的橄榄栗色,尾羽无横纹;头顶至上耳羽灰黑色,与白色眉纹及浅灰颊部形成对比;喉灰白色,胸腹部暗灰褐色,两胁及下腹转为褐色。翼黑褐,羽缘同色。幼鸟整体较暗淡,头顶及后颈更褐,喉及下体淡黄褐色;嘴亦更淡。

鸣叫特征:以极为复杂的二重唱或合唱著称,歌声包含高低起伏的长哨音及低频颤音,多鸟同时演唱时呈异步混乱却协调的旋律,频率多在600–800赫兹,传播数百米。除歌外,偶发微弱粗哑的“krrrr”声。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几乎专栖于海拔2000–3300米的云雾林或亚高山带的密生丘斯竹丛,偶见于其他浓密灌丛。成对或2–7只小群活动,不混群。极隐蔽,常在竹丛低中层活动,仅偶尔在唱歌或觅食时短暂暴露。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甲虫、毛虫)为主食,多自叶背啄取。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极缺。9月在秘鲁亚马逊曾记录两性均具繁殖状态。推测巢建于杂乱竹丛,结构或为球状侧口巢,材质主体为竹叶。淡尾苇鹪鹩同地巢含3雏,可作参考。其余孵化、育雏等信息待研究。

区别辨识:与同属淡尾苇鹪鹩相比,本种上体淡褐而非栗褐,头顶、颈背、眉纹、喉及下体更灰;体型亦略大。与Henicorthina leucophrys相比,体型明显更大;与棕鹪鹩夏氏鹪鹩相比,本种羽色图案更丰富且缺少翼尾横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仅见于秘鲁安第斯山,呈两块不连续分布:北部(亚马孙、圣马丁)及中部(瓦努科、胡宁)。主要栖息海拔2200–3200米的密竹云雾林。

其他:系统分类上,基于形态及鸣声差异,自淡尾苇鹪鹩分出独立成种;与淡尾苇鹪鹩印加苇鹪鹩构成超种,与髯苇鹪鹩亲缘较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眉苇鹪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眉苇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