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噪刺莺(英文名:Rufous-sided Gerygone,学名:Gerygone dorsali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噪刺莺属的小型鸟类,体型纤细,喙部细长。其分布限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小岛群,包括弗洛勒斯海以南苏拉威西西南部、东小巽他群岛及南摩鹿加群岛。
外形特征:红胁噪刺莺成鸟上体呈红褐色,头部灰暗,下体白色,两胁及侧腹带有淡红赭色。成年个体具浅色眼圈,虹膜颜色多变,可为红褐色、深灰色或黄灰色。幼鸟下体泛淡黄色。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亚种在色泽和大小上存在细微差别。
鸣叫特征:其鸣声为高音颤音歌曲,音调有规律地升降。此外,还会发出双音节的“wi-wir”叫声。
生活习性:偏好低地和沿海森林、森林边缘、次生林、部分清理区、轻度林木覆盖的农地以及红树林。常在密集森林中的藤蔓纠结处活动。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通常成对出现,偶尔与其他物种混群。觅食时在中层树冠下2至6米处,会翻动叶片觅食,同时摆动尾巴。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行为信息未知。可能成为小青铜杜鹃(棕胸金鹃)的寄主,但尚未经证实,特别是在Kai、Tayandu和Tanimbar岛屿,因当地小青铜杜鹃的幼鸟与本物种相似。
区别辨识:红胁噪刺莺具有短而苍白的眉纹,不延伸至眼后,窄淡的眼环,橄榄棕色的顶冠,红褐色的上体和翅膀,红棕色的尾巴,以及白下体带红赭色的两胁和侧腹。与其他莺科鸟类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红褐色的上体和红棕色的尾巴。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红胁噪刺莺是限定范围的物种,在班达海岛屿EBA和Salayar及Bonerate群岛次级区域出现。虽然在有限范围内相当常见,但最近发现似乎已从Kai Besar和Kai Kecil消失。由于小岛环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故潜在脆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弗洛勒斯海以南苏拉威西西南部、东小巽他群岛及南摩鹿加群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胁噪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胁噪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