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三趾翠鸟(英文名:Rufous-backed Dwarf Kingfisher,学名:Ceyx rufidorsa),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低地森林中,常见于溪流和小池塘附近。以鲜艳的粉红、橙色、黄色和蓝紫色羽毛著称,背部明亮多彩,与近缘三趾翠鸟有显著区别。
外形特征:该物种体型微小,总长12.5至14.5厘米,翼展55至64.5毫米,尾长21至30毫米。头部带有亮丽的紫罗兰色,颈部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斑块。上体呈现变化的蓝黑色至亮紫色,下体为鲜艳的铬黄色。嘴部珊瑚红色,尖端黄色,随年龄增长变为深红色。虹膜呈深棕色,裸露的面部皮肤为灰色。腿部、脚和爪子同样为珊瑚红色。雄鸟平均比雌鸟稍大。
鸣叫特征:发出高音的尖叫和细薄的哨声,常以双音节形式出现。
生活习性:栖息于茂密植被的阴暗处,如红树林、河流边缘、过度生长的地带或深低地和山麓森林。既可在水边也可远离水源,当靠近水源时,常出现在浅林溪和小水潭附近。活跃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地区,尤其在砂拉越低于300米的区域最为常见。在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的低地森林中都有记录。
生长繁殖:筑巢于土穴或朽木中,繁殖期在雨季之后,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通常产卵2至4枚,由双方共同孵化,孵化期约21天。幼鸟孵化后裸身,逐渐长出羽毛。
区别辨识:与三趾翠鸟相比,其背部颜色更偏向红褐色,缺乏蓝色,且具有独特的黄色下体。与菲律宾三趾翠鸟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较暗的下体,两者在分布上接近但不重叠。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至菲律宾西部和西南部。
其他:在新加坡已绝迹,但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最近有少量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背三趾翠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背三趾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