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翠鸟(英文名:Black-backed Dwarf Kingfisher,学名:Ceyx erithaca),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俗名: 小黄鱼狗,也被称为黑背翠鸟、东方侏翠鸟,俗称小黄鱼狗。这种小型翠鸟拥有鲜艳的色彩和红色的长喙,其上体呈深蓝色,腹部橙色,头部有紫红色冠羽。常见于东南亚的干燥山溪边,有时远离水源。飞行迅速直接,善于在浓密的植被中穿梭,发出尖锐的高音叫声。
外形特征:三趾翠鸟体型小巧,长度介于12.5至14厘米,体重雄鸟14-21.5克,雌鸟14-16克。头部有黑色斑点,颈部两侧蓝白相间,头顶紫红色,背部与翅膀深蓝色;下巴和喉咙白色,其余腹部淡橙色;虹膜深棕色;喙、腿脚红色。幼鸟色泽较暗淡,少紫红色,下巴、喉咙和腹部白色,喙黄橙色,顶端淡色;背部仅肩羽和翼覆羽蓝色。
鸣叫特征:三趾翠鸟发出尖锐的高音"tsriet-tsriet"或柔和的"tjie-tjie-tjie"叫声,通常在飞行中发出。
生活习性:三趾翠鸟栖息于落叶和常绿原始、次生森林,以及河流附近的湿地,偏好在小溪旁或池塘附近活动,但也常见于远离水源的地带。它们活跃在低地至海拔1300米的高度,以昆虫为主食,如螳螂、蚱蜢、苍蝇、水甲虫、飞蚁、石蛾;偶尔捕食蜘蛛、蠕虫、小蟹、鱼、蛙和蜥蜴。独居捕食,从低矮的栖木上飞出,捕食地面或树叶中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印度南部为7月至9月,在斯里兰卡为2月至7月,在印度东北部为4月至5月,在马来半岛为3月至7月,在苏门答腊为3月,在爪哇为12月至5月。在溪岸、路基、陆地白蚁巢或倒木根部土壤中筑巢,挖掘15至100厘米长的隧道,直径3.8至4.5厘米,末端为无衬垫的巢室。每窝产3至7枚蛋,孵化期约17至18天。
区别辨识:三趾翠鸟与同属的其他种类相比,具有独特的紫红色头部、深蓝色背部和橙色腹部。成鸟的特征明显,幼鸟色泽较为暗淡,但头部的紫红色减少,下巴、喉咙和腹部白色,喙色为黄橙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中国东南部,中南半岛和泰国。在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极南地区、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等地繁殖。部分鸟群冬季迁往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
其他:曾被认为与棕背三趾翠鸟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但分子遗传研究表明两者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三趾翠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三趾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