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斑椋鸟(英文名:Javan Pied Myna,学名:Gracupica jalla),是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其印尼名称为jalak suren,拥有独特而醒目的黑白相间羽毛,黑色的胸部和上体,搭配白色的腹部、臀部、脸颊及肩带条纹。最显著的特点是象牙色的喙,粉色的腿以及环绕眼周的红色裸皮,使其在视觉上无法与他种混淆。然而,野外可能已灭绝,其稀有性令人担忧。
外形特征:成年爪哇斑椋鸟具有明显的外观特征,包括棕色的肩部,黑色的胸部和上体,以及白色的腹部、臀部、脸颊和肩带条纹。它的喙全为象牙色,腿呈粉色,眼睛周围及后方有裸露的红皮肤。雌雄鸟的羽毛颜色相似,但幼鸟的色彩可能较为暗淡,随着成长逐渐显现成鸟的鲜明色彩。
鸣叫特征:其鸣声为一系列冗长、变化多端的呱呱声、嗡嗡声和尖锐音符,包含模仿其他鸟类声音的能力。
生活习性:过去,爪哇斑椋鸟通常在开阔地带以松散的群体形式活动,常在地面觅食。然而,由于过度捕捉作为笼鸟贸易,以及农业土地上的农药大量使用,它们的野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生长繁殖:关于爪哇斑椋鸟的繁殖信息极为有限,但考虑到其近缘物种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它们可能在树洞中筑巢,繁殖期可能与雨季相关联。
区别辨识:爪哇黑白椋鸟以其独特的黑白羽色区别于多数共生椋鸟,仅与达乌尔椋鸟和黑翅椋鸟相似。达乌尔椋鸟头灰喙短,黑翅椋鸟头背皆白,脸部皮肤呈黄色。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历史上,爪哇斑椋鸟分布在爪哇岛和巴厘岛,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可能已在野外灭绝。曾于1990年代在苏门答腊南部被记录,现已确认在那里灭绝。
其他:尽管在圈养条件下,爪哇斑椋鸟仍面临与暹罗斑椋鸟和斑椋鸟杂交的风险,以及因鸟类饲养者游说成功促使环境和林业部于2018年将其从受保护物种名单中移除的挑战。保持遗传纯正的圈养个体对于未来的繁殖计划和可能的再引入至关重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爪哇斑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爪哇斑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