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冠眼斑雉

Malayan Crested Argus Rheinardia nigrescens

马来冠眼斑雉(英文名:Malayan Crested Argus,学名:Rheinardia nigrescens),是鸡形目雉科冠眼斑雉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黑褐色斑点羽毛、粉红色喙、棕色虹膜和蓝色眼周皮肤著称。雄鸟拥有宽大的尾羽,长达1.73米,是目前已知鸟类中最长的羽毛之一。雌鸟体型较小,羽色多彩,尾羽较短。

外形特征:雄性马来冠眼斑雉具有显著的双冠,后冠可竖立,尾羽极长,可达1.9至2.39米,尾羽覆羽为最长。雌鸟体型较小,约74至75厘米,背部羽毛色彩丰富,尾羽压缩且较短。两性均有独特的白色面部羽毛,但雌鸟的羽冠更为刚硬,覆盖头部后部及上颈。雄鸟的体重比雌鸟重约20%,平均体重约为1.5公斤。其翅膀宽大,边缘无明显的次级飞羽缺口,表明有持续飞行能力。脚和腿具有扩展的鳞片,趾长而细。

鸣叫特征:马来冠眼斑雉发出的短叫声为流畅的哨音,开始时音调平稳,中间颤动,结尾音调稳定。长叫声则为一系列响亮的抑扬顿挫的双音节音符,有时以哨音开始和结束。尖锐叫声罕见,可能与警报有关。

生活习性:马来冠眼斑雉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山地森林中,海拔高度介于650至1380米之间。它们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小型脊椎动物、竹笋、叶子、果实和真菌为食。雄鸟占据领地,维护跳舞场地,进行各种展示行为,包括翅膀和尾巴的垂直推入地面,以及展翅和展尾。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始于三月,雄鸟通过鸣叫吸引雌鸟,维护领地。巢址位于陡峭斜坡的落叶层中,产卵数为一到两个,孵化期约为25天。雏鸟出生时已具备发达的翼羽,最初几周由母鸟喂食。

区别辨识:马来冠眼斑雉冠眼斑雉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包括羽色、羽冠、叫声等,且分布区域不同。与大眼斑雉相比,其白喉更明显,眉纹颜色不同,尾羽覆羽的白色斑点更加突出。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CITES: I

地理分布:马来冠眼斑雉分布于马来西亚半岛中部的塔曼纳加拉国家公园附近山区,包括Gunung Rabong、Gunung Gagau、Gunung Tulang Rabong、Gunung Mandi Angin、Gunung Penumpu和Gunung Tahan等山脉。

其他:马来冠眼斑雉曾被认为是冠眼斑雉的同种,直到最近才被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马来冠眼斑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