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草地鹨

White-browed Meadowlark Leistes superciliaris

白眉草地鹨(英文名:White-browed Meadowlark,学名:Leistes superciliaris),是雀形目拟鹂科Leistes的鸟类。其显著特征为白色的眉纹,分布于南美洲,包括玻利维亚北部、巴西西南部至阿根廷中部、乌拉圭以及巴西东部。该物种受益于森林清除和牧场活动创造的开放生境,正在扩大其分布范围。

外形特征:雄鸟平均体长17.8厘米,体重50.2克;雌鸟平均体长17厘米,体重40.9克。雄鸟具有黑色头部和背部,突出的白色眉纹位于眼后,鲜亮的红色喉咙、胸部和肩部,翅膀和下翼覆羽边缘红色,腹部和臀部黑色。雌鸟头部和背部条纹呈黑褐色和淡黄色,有淡黄色眉纹和头顶中线,下体淡黄色,喉部最浅,胸部、胁部和臀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中央略带粉色。幼鸟似雌鸟,但下体条纹更密集,羽毛无红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从栖息处或飞行展示开始,先是一串鼻音的嗡嗡声,随后是较短的音符,如“tsi-tzíéé-teng chup chup...”,个体间存在差异。雌鸟可能发出干燥的咔哒声。接触叫声在阿根廷被描述为金属质感的“peng”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带,如湿润的草地、牧场和农田,通常靠近灌木或围栏。形成单物种群落,有时可达数百只,偶尔与其他黄鹂科鸟类混群。以昆虫和蜘蛛为主食,春季和夏季时占食物的75-85%,也吃草籽、莎草和菊科杂草种子。在潘塔纳尔湿地,食物中还包括小型淡水蟹。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阿根廷为10月至1月,部分雄鸟可能实行一雄多雌制。通常在松散的群体中繁殖,有时靠近其他鸟类的巢穴。巢为深杯状,由草和其他植物材料构成,置于地面浓密的植被中,常见于牧场或作物田。每窝产3-5枚蓝底红棕色斑点的蛋,平均尺寸为23×17.3毫米。孵化和育雏期未知。雏鸟主要由雌鸟喂养。受到紫辉牛鹂的寄生,曾有一例巢中发现19枚牛鹂蛋与一枚草地鹨蛋。

区别辨识:红胸草地鹨彭巴草地鹨关系密切,但雄性白眉草地鹨的白色眉纹明显。雌鸟二者相似,但红胸草地鹨雌鸟喙较长,体型较小,翼较短,下体红色更多,条纹较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玻利维亚东北部(贝尼)、巴西中部和东部(从马托格罗索州南部至亚马逊州南部,托坎廷斯、马拉尼昂和塞阿拉),向南至巴拉圭、阿根廷(至门多萨、拉潘帕和里奥内格罗)和乌拉圭;迁徙到秘鲁东南部(马德雷德迪奥斯)。

其他:历史上曾被视为红胸草地鹨的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眉草地鹨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眉草地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