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草鹀(英文名:Grasshopper Sparrow,学名:Ammodramus savannarum),是雀形目雀鹀科沙鹀属的鸟类。小型、短尾,常见于北美和中美洲的草甸地带。其名字源于它类似蚱蜢的鸣声和对草蜢的喜爱。该物种拥有温暖的淡褐色体色和干净的无条纹胸部,以及独特的橙黄色眼上方斑块和细白眼环。
外形特征:黄胸草鹀体长约10.8至11.5厘米,体重介于14.5至20克之间。头部扁平,喙部深色,胸部呈无条纹的奶油色至淡褐色,腹部白色。头顶暗色,带有狭窄的淡色条纹,背部和翅膀上灰、锈色交错,翼缘黄色。尾羽短小,末端尖锐。雄雌羽毛相似,幼鸟则具有胸部条纹,背部呈现棕色、黑色和淡褐色的混合。成年鸟具有明亮的黄色翼弯羽毛和橙黄色眼上方斑块。
鸣叫特征:黄胸草鹀的鸣声由一到四个简短音符引出,随后是一连串高音颤音,类似‘tup zeeee’或‘tip tup zeee’,因与蚱蜢的声音相似而得名。此外,还有另一种较音乐性的交替鸣声,用于建立和维持配偶关系。
生活习性:黄胸草鹀偏好中等草丛生境,特别是在干燥、稀疏的高草草原和东部草地上。它们倾向于避开树木和灌木丛,在开阔地带觅食昆虫,如蚱蜢、蜘蛛和种子。该物种在春季迁徙时,雄鸟会比雌鸟提前一周或两周到达繁殖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黄胸草鹀选择在裸露的地面筑巢,巢呈圆顶状,隐藏在草丛中。每窝产卵4至5枚,由雌鸟孵化,孵化期为10至12天。幼鸟出生后6至9天即可离巢。父母双方共同喂养幼鸟,直到它们能够独立。
区别辨识:黄胸草鹀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其橙黄色的眼上方斑块和干净的无条纹胸部。与其他草鹀如亨氏草鹀、莱氏沙鹀和纳氏沙鹀的区别在于体色、生境偏好和鸣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黄胸草鹀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在美国中部,该物种迅速占据新出现的适宜生境,通过播放同类鸣声吸引至特定地点。在南美,仅在哥伦比亚有小规模濒危种群。
其他:黄胸草鹀的佛罗里达亚种(floridanus)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7年记录的繁殖对数低至15对,至2022年报告的数量为120只。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胸草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