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沙鹀

Saltmarsh Sparrow Ammospiza caudacuta

尖尾沙鹀(英文名:Saltmarsh Sparrow,学名:Ammospiza caudacuta),是雀形目雀鹀科 Ammospiza 属的鸟类。北美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美国东海岸的潮汐盐沼。曾与纳氏沙鹀视为同一物种。尖尾沙鹀体型小,具有独特的橙色眉纹和颊纹,以及淡黄色胸腹部带褐色条纹。该物种面临严重威胁,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全球数量自1990年代至2010年代初下降了约75%,预计在无管理干预下,可能于2050年前灭绝。

外形特征:尖尾沙鹀为小型鸟类,总长12-13厘米,翼展53-59毫米,体重14-17克。性状单一,雌雄相似,拥有锥形长喙和适度短尾,尾羽尖锐。成鸟头部主要呈棕色,面部三角区橙色明显,耳羽灰暗,冠部深棕,有时可见灰色中线。背部橄榄棕色,肩羽具白色条纹。喉部白色,胸部淡黄色至白色,具深色条纹,腹侧较浅。两翼及尾羽颜色随地理位置而异,北方个体条纹更褐,南方个体更黑。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部和下部斑纹更为强烈,呈土黄色调。

鸣叫特征:鸣唱复杂,由低沉的嗡嗡声、颤音和咕噜声组成,声音微弱。叫声区别于尼尔森sparrow的响亮嘶嘶声加嘈杂鸣叫。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汐盐沼,偏好密集的高草丛生环境,如盐沼草和盐沼芦苇。繁殖季节在泥泞的开阔地带或草丛中觅食,偶尔攀爬至植被中较高处追逐昆虫。以盐沼植物种子为食,同时捕食飞蝇、端足类、蚱蜢和蛾子,尤其是兵蝇的幼虫、蛹和成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春季高潮之后,允许雏鸟在下一个高潮前离巢。筑巢于盐沼草或盐沼芦苇中,巢呈开放杯状。每窝产卵3-5枚,雌鸟独力孵化,孵化期11-12天。雏鸟孵化后8-11天离巢,但仍依赖母鸟额外15-20天的喂养。

区别辨识:与尼尔森sparrow相比,尖尾沙鹀的胸腹条纹更为鲜明,面部三角区色彩更浓,下部条纹从胸至侧腹更强烈,后超眉纹有深色条纹,肩羽条纹较灰或更白,背底色更深,橄榄棕色,喙平均较长。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限于美国东海岸,从缅因州向南至切萨皮克湾和马里兰州的德尔马瓦半岛。冬季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至佛罗里达州。

其他:尖尾沙鹀对海平面上升极为敏感,因洪水导致巢穴死亡率高。全球数量急剧下降,自1990年代至2010年代初,年下降率为5%-9%,总数量下降超过75%。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尖尾沙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