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氏带鹀

Harris's Sparrow Zonotrichia querula

赫氏带鹀(英文名:Harris's Sparrow,学名:Zonotrichia querula),是雀形目雀鹀科带鹀属的鸟类。以加拿大中北部的北方森林和灌木丛为繁殖地,是加拿大唯一的本土繁殖鸟类。冬季迁徙至美国大平原州,从南达科他州南部到德克萨斯州中部。物种命名纪念了美国业余鸟类学家Edward Harris(1799–1863)。

外形特征:赫氏带鹀是最大家族Passerellidae中的雀科成员之一,全长约17至20厘米,翼展27厘米,体重介于26至49克之间。标准测量显示,翼弦长度7.7至9.2厘米,尾长7.6至8.8厘米,喙长1.1至1.4厘米,跗跖长度2.2至2.5厘米。成鸟在繁殖季节具有明显的粉红色喙和黑色头部、面部、喉部及上胸,与灰色侧面形成鲜明对比。背部棕色,有厚重的黑色条纹。有两道白色翼斑。非繁殖季节的成鸟更偏褐色,黑色标记减少或消失,头和喉部常有白色的鳞片状斑点。幼鸟的黑色比所有成鸟羽毛都少,通常有白色的下巴和喉咙,一条黑色的颊纹和宽大的模糊黑胸带。

鸣叫特征:赫氏带鹀的鸣唱通常从高枝发出,由一系列清晰的高音颤音组成,随后是一系列更高或更低音调的颤音。它们还会发出响亮、金属质感的‘chink’声,以及一些变化的音乐般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赫氏带鹀在春季迁徙大约开始于二月底,五月份抵达繁殖地。它们在矮小的针叶林和邻近的灌木丛中繁殖,尤其在大北方森林中,云杉林与苔藓沼泽相邻的地带。冬季迁徙至开阔的林地、林缘和空地、树篱、密集的河岸灌木丛和刷堆周围。它们在城市和乡村花园的喂食器中常见。它们主要在地面觅食,刮擦落叶和土壤寻找食物。饮食以种子为主,包括莎草、禾本科植物和香蒲的种子,以及果实、松针、花蕾和花朵。昆虫幼虫是其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甲虫、苍蝇、蜜蜂、蚂蚁、蛾子、蝴蝶、蜘蛛、蝉、蚜虫和叶蝉。

生长繁殖:繁殖对建立约2公顷的领地。巢通常在6月初至中旬建造。卵通常在6月底至7月产下,取决于雪融化的时间。巢置于地面隐蔽处,下方是浓密的灌木或小针叶树下,或厚草丛中的苔藓洼地。巢由树枝、草、苔藓和地衣制成,内衬细草。每窝产3至5枚卵,颜色为绿或灰色,带有不同程度的小红棕色斑点。卵平均尺寸为22.2×16.5毫米,重约3.3克。孵化期约为13.5天。雏鸟出生时重约3.1克。幼鸟将在大约8至10天后离巢,时间在7月4日至7月13日之间。离巢后约3周,幼鸟独立于父母。如果首次筑巢被破坏,可能会产下第二窝,延长父母照顾期约3天。由于其孤立的繁殖区域,赫氏带鹀是研究最少的北美雀类之一。

区别辨识:赫氏带鹀在繁殖季节与其他种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粉红色喙和黑色头部、面部、喉部及上胸的特征。非繁殖季节的成鸟与白喉带鹀白冠带鹀在外观上有差异,但最明显的区别是赫氏带鹀的深色王冠、胸部斑点和粉红色喙。幼鸟与冬季成鸟相似,但喉部主要是白色,脸部和王冠上的黑色较少。冬季,可能与铁爪鹀混淆,但长嘴雀尾巴较短,尾羽边缘白色,翅膀上部覆盖着丰富的赤褐色,且严格在开阔地面活动。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北美加拿大中北部和中部。非繁殖区域在美国中南部,从南达科他州南部延伸至德克萨斯州中部。

其他:赫氏带鹀的寿命可达11年零8个月。巢穴的天敌包括北极地松鼠(Spermophilus parryii)、黄鼠狼(Mustela erminea)。灰噪鸦西方灰伯劳灰背隼是巢穴(包括雏鸟和成鸟)的严重威胁。冬季,纹腹鹰美洲雕鸮是已知的捕食者。赫氏带鹀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其栖息地发生变化,包括森林火灾增加和土壤质量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赫氏带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赫氏带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