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爪鹀(英文名:Lapland Longspur,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是雀形目铁爪鹀科铁爪鹀属的鸟类。俗名: 铁爪子、铁雀、雪眉子,分布于新旧大陆极北地区的鸟类,模式产地位于欧洲的拉普兰德。以厚实的黄色喙和长后爪著称,夏季雄鸟具黑色头部与喉部、白色的眉纹、栗色颈背以及重叠条纹的黑灰色背部。雌鸟和非繁殖季雄鸟则呈现较平淡的橙棕色头部、棕色背部、栗色颈背和翼板。繁殖于北美、欧亚北部,冬季迁至欧亚中部、美国南部。偏好开阔地带,冬季可见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及丘陵的稀疏山林。
外形特征:铁爪鹀是一种结实的鸟,喙厚而呈黄色,适于啄食种子。夏季雄鸟拥有黑色头部与喉部,鲜明的白色眉纹,栗色颈背,以及重叠条纹的黑灰色背部。下体白色,背部有密集的黑色条纹。雌鸟和非繁殖季雄鸟则外观较为朴素,头部为橙棕色,背部棕色,颈背和翼板呈现栗色,缺乏雄鸟的黑色头部特征。幼鸟类似非繁殖羽成鸟,但色彩更深沉,条纹更明显,颈背无栗色,胸腹部黄绿色至淡褐色,具有显著的深色条纹,腹部对比明显为白色。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prrrrt’声,通常由更为鼻音的‘teeww’声引导。繁殖季节中,会发出柔和的‘duyyeee’声,随后是一段停顿和‘triiiuuu’声,交替发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地带的灌木丛或裸露的山地,冬季则迁往农田或海岸地带。常结成大群,游荡不定,被惊扰时飞得较高且远离原位置。以昆虫喂养幼鸟,冬季主要食用草籽、狐尾草籽、栽培小米、马唐草和小麦籽,夏季则以昆虫为主食,偶尔在空中捕捉昆虫,或在恶劣天气下于植被中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于湿地带有桦树或柳树的环境,或裸露的山脉。筑巢于地面,每窝产2-4枚卵。繁殖期为6月至7月,此时食物转为以昆虫为主,以满足幼鸟成长所需的高蛋白需求。
区别辨识:与其他长脚雀科鸟类相比,铁爪鹀在繁殖羽雄鸟上最为独特,拥有明显的黑色面部、栗色颈背和白色的眉纹。雌鸟和非繁殖羽雄鸟头部为橙棕色,背部棕色,颈背和翼板呈现栗色,与雄鸟形成对比。冬季羽衣中,铁爪鹀保留了脸部图案的痕迹,但失去了色彩块,整体变为浅棕色并带条纹。尾部暗色,外侧尾羽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遍布北美、欧亚北部,冬季迁徙至欧亚中部、美国南部,包括俄罗斯的草原、北欧的北极地区,南至瑞典南部沿海、丹麦和英国。
其他:铁爪鹀是唯一一种亚洲的长脚雀科鸟类,尽管可能并非起源于亚洲,但在东欧至少已有约3万年的历史。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铁爪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铁爪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