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黄腹鹀(英文名:Cabanis's Bunting,学名:Emberiza cabanis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色彩鲜明的鸟类,以德国鸟类学家Jean Louis Cabanis的名字命名。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白色的眼眉和黑色的面部面罩,背部暗色带有两道白色翼带,腹部黄色。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和草原地带,包括几内亚至南苏丹和乌干达西北部,南部至安哥拉中部、津巴布韦南部和莫桑比克中部。
外形特征:体长16-17厘米,体重18-27克。头部大部分为暗色,雄鸟指名亚种具有深色冠羽,几乎没有较浅的中线纹,白色眼眉,黑色耳羽和脸颊与白色喉部形成对比。上身暗灰褐色,背部有模糊的黑色条纹;尾巴黑褐色,外侧羽毛尖端白色;小覆羽暗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两个白色翼带),其余部分黑褐色带淡色边缘;下身黄色,有时略带橄榄色,下尾覆羽白色;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褐色,下喙角质色;腿角灰色。雌鸟较雄鸟暗淡,头上有棕色晕染,胸部有赤褐色晕染,翼带不明显。幼鸟似淡化的雌鸟,头部呈棕色,眼眉泛黄,下身淡黄白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多样化,通常是一系列甜美、清晰的哨声,经常让人联想到金胸鹀的鸣唱,但也可能包含缓慢的颤音。叫声包括上升的“burreee”和下降的“tseeoo”;飞行叫声“tsip”。
生活习性:生活在茂密的森林、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偏好亚热带或热带干燥森林环境。分布广泛,常见于非洲次撒哈拉地区的广阔地带。
生长繁殖:具体繁殖细节未详述,但一般遵循鹀科鸟类的繁殖模式,涉及筑巢、产卵和育雏。
区别辨识:与其他三种非洲黄胸鹀相比,白眉黄腹鹀头部暗侧缺乏白色颊纹,背部灰色而非栗褐色或棕色,胸部没有橙色晕染。雄鸟与雌鸟外观相似,但雌鸟颜色更暗淡。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明确提及。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热带阔叶林地带,范围从几内亚和马里南部延伸至南苏丹和乌干达西北部,向南至安哥拉中部、津巴布韦南部和莫桑比克中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眉黄腹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眉黄腹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