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英文名:Yellow-breast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aureo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 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非繁殖期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广泛,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至中国,冬季迁至印度等地。曾经数量丰富,现因过度捕捉而面临灭绝威胁。
外形特征:小型雀形目,体长14至16厘米,体重17至26克,体型较大且健壮。繁殖期雄鸟具有亮白色下体,黑色侧翼条纹,棕色上体,黑色脸面与喉部横带,粉色下颚。雌鸟背部重条纹灰褐色,下体颜色较淡,脸部白色,具暗冠、眼纹与颊纹。幼鸟相似于雌鸟,但下体与脸部底色为浅黄色。
鸣叫特征:鸣叫特征明显,叫声为清脆的“zick”,歌声为连续的“tru-tru,tri-tri”。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芦苇丛与农田等低矮植被环境,通常形成大群,群大小不固定,有时可达500只以上,迁徙季节可看到上万只的大群。冬季在南亚、东南亚的稻田、草地和农田中集群过冬。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每年5月至7月,巢建于草原或近草原的林缘地带的草丛中,巢呈碗状,由马尾、草根和纤维等软材料编织而成。每巢产卵4至5枚,孵化期12至13天。
区别辨识:与黄眉鹀相比,黄胸鹀体型更大,下体黄色更为鲜艳,且有明显的栗色胸带。与同属物种区分主要依靠体型大小、色彩亮度及下体的颜色差异。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极圈至北温带的帕拉耳区灌木区,从俄罗斯远西北至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至中国东北、蒙古北部和日本北海道北部。非繁殖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部至东南亚(除马来半岛南部)和中国东南部。
其他:曾被视为数量丰富的无危物种,但近年来因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大量捕捉,保育等级急剧恶化。目前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胸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