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腰鹀

Brown-rumped Bunting Emberiza affinis

褐腰鹀(英文名:Brown-rump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affinis),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其显著特征为黑白相间的面部图案、棕色背部和臀部,以及黄色的腹部。广泛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至苏丹和乌干达,最近在纳米比亚、奥万博兰、乌库瓦卢迪也有频繁记录,这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外形特征:褐腰鹀体型小,约13-15厘米长,体重14.5-18克。具有较为细长的喙,脸部大面积白色,腹部呈黄色,缺乏其他非洲黄胸鹀所具有的白色翼带。雄鸟成鸟头部为白色,带有黑色侧冠纹,眼后至耳羽覆盖处有黑条纹,向下与黑色髭纹相连;颈后灰褐色,逐渐过渡至栗色的背和肩部,臀部略淡,上覆羽灰色;下体黄色,胸处略染红褐色,腹部白色;虹膜深棕色,上喙暗灰色,下喙较淡蓝灰色,腿浅灰褐色。雌鸟较雄鸟稍显暗淡,头部条纹带有淡色冲洗,暗纹为黑褐色。幼鸟比雌鸟更暗淡,头部侧冠纹为褐色并杂有黑色条纹,脸部淡色区域沙褐色,下体淡黄褐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歌声为短促、嘈杂的颤音,持续约1-1.5秒。在栖息时发出类似鹎(Pycnonotidae)的清脆接触叫声;飞行时会发出短促的‘chip’声。

生活习性:褐腰鹀栖息于阔叶林、湿润草原和耕作区,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白蚁(Isoptera),在圈养条件下也会食用草籽、野花种子以及甲虫幼虫(Coleoptera)、蟋蟀(Gryllidae)和蜘蛛(Araneae)。通常单独或成对觅食于地面。

区别辨识:金胸鹀相似,但可通过较窄的面部黑色条纹、黄色腹部和缺乏白色翼带加以区分。与卡巴尼斯鹀相比,背部为棕色,脸颊斑块主要是白色而非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萨赫勒地带和东北部湿润森林区域,从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南部至几内亚北部,东至埃塞俄比亚南部、乌干达北部和肯尼亚西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腰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腰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