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椋鸟

Red-billed Starling Spodiopsar sericeus

丝光椋鸟(英文名:Red-billed Starling,学名:Spodiopsar seri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鸟类。直译:红嘴椋鸟鸟,是中国特有鸟类。雄鸟具有独特的白头红嘴特征,雌鸟和亚成鸟头部呈灰色。丝光椋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常活动于田地、公园及农场,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

外形特征:丝光椋鸟体长21-24厘米,体重约65克。雄鸟的头部、前额、顶冠和颈背羽毛略长,呈披散矛状。头部纯白,颈部下方和上背暗灰,形成明显的对比项圈;背部略浅的石板灰,臀部更淡;翅膀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小覆羽石板灰带白边,形成白色翼斑;尾巴黑而泛绿;腹部和臀下覆羽白色;虹膜蓝,眼周白;喙红色,尖端有时黑色;腿色从铬黄至暗橙。雌鸟相似但较暗淡,头部、胸部和下体微带棕色,背部棕色,臀部淡黄褐色,翅膀和尾巴棕色带光泽;冠侧有灰色条纹,脸颊深色。幼鸟整体褐色,脸部浅褐,具体描述未详。

鸣叫特征:丝光椋鸟叫声刺耳且尖锐,尤其是在归巢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

生活习性:丝光椋鸟偏好低海拔开阔地带,如次生林、小片丛林、稀树草坡,常见于农田、道路旁、旷野和村落附近。它们以昆虫为主食,也食用果实和种子。冬季聚集大群,夏季数量较少,迁徙时形成大群。性情胆小,遇人即飞,鸣声清脆响亮。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7月,丝光椋鸟成对活动,巢建于树洞或屋顶洞穴中,由干草构成。卵呈长卵圆形,淡蓝色,大小约为28.5mm×20.4mm。

区别辨识:丝光椋鸟成鸟的白头红嘴特征显著,尤其是雄鸟,易于识别。雌鸟和亚成鸟头部颜色较暗,需与同类其他物种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丝光椋鸟因被捕猎和农药污染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有所下降。在中国,虽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面临保护挑战。

地理分布:丝光椋鸟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从四川东部南至长江以南,直至上海、海南和广东;在越南北部(东顿金)、台湾非繁殖季节可见,近年来在日本和韩国作为迁徙或越冬鸟种的记录增加。

其他:丝光椋鸟在非繁殖季节的日本已成为常见鸟种,曾在2009年记录到与灰椋鸟杂交的案例。在中国香港和越南中部安南,曾记录到大规模的群体。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丝光椋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