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Spodiopsar cineraceus

灰椋鸟(英文名:White-cheeked Starling,学名:Spodiopsar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鸟类。俗名: 有杜丽雀、高粱头、管莲子、假画眉、竹雀,直译: 白颊椋鸟。具看似肮脏的外观,全身深灰褐色,颊部有不同大小的白斑,有时覆盖大部分头部。分布于欧亚地区的东部,从俄罗斯东南部和日本至中国中部和朝鲜半岛,冬季迁徙至中国东南部等地。

外形特征:灰椋鸟体长约22-24厘米,重约68-95克。雄鸟额、顶和颈背黑色,具蓝绿色光泽,颊部白色,常带暗灰色条纹;雌鸟较雄鸟颜色更浅,无黑色顶冠,但有白色颊部、白色臀部和尾羽内侧白色尖端。幼鸟似雌鸟,但颊部具棕色条纹,臀部灰白色,翅膀和尾羽缺乏光泽,喙角质色,腿角褐色。

鸣叫特征:灰椋鸟鸣声为连续的高亢、刺耳、单调的‘chir-chir-chay-cheet-cheet’叫声,带有嘎吱质感,巢中幼鸟发出哀求食物的颤音。

生活习性:灰椋鸟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包括耕地、牧场、疏林、公园和城镇。它们在俄罗斯的稀疏、沼泽落叶松林和蒙古的河岸林中也有发现。避免密集森林。全年有群居的夜栖习惯,每日可能飞至40公里远觅食,部分觅食区有40年以上的固定性。迁徙行为表现为夏季访客在北海道,而在日本中部和南部为留鸟,冬季来访者增加。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为冬候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通常两窝。一夫一妻制,群居繁殖,可达30对。巢建于树洞、屋檐下、屋顶空隙或巢箱中,有时在蒙古挖掘河岸沙土中的巢穴。每窝产卵2-10枚,多为5枚,城市地区巢卵数较大,孵化期12-13天,雌鸟承担大部分孵卵工作。雏鸟由双亲喂养,离巢期21-22天。寄生现象在北椋鸟巢中偶有记录,种内寄生现象频繁,影响孵化率。

区别辨识:灰椋鸟与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白颊和黑顶(雄鸟),以及其在繁殖季节的特定栖息地选择。不同亚种间的辨识要点可能涉及羽毛颜色和图案的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灰椋鸟在整个分布区内常见,尤其在日本部分地区极为常见。在非繁殖季节,单个夜栖群可达5万只以上。在日本被视为害鸟。

地理分布:繁殖区覆盖俄罗斯东南部至中国中部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和南西伯利亚。非繁殖季节迁徙至中国东南部、韩国南部、日本南部、台湾和越南北部,迷鸟记录于菲律宾、泰国和缅甸。

其他:灰椋鸟是食虫益鸟,对控制害虫和保护植物具有重要意义,需注意保护。在笼养环境下虽能产卵,但繁殖成功率低,因此建议不要饲养灰椋鸟,以免促进野生捕捉。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椋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